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佛學大辭典/五乘 五種姓
佛學大辭典/五乘 (名數)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 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五乘有六種:一者: 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間者。 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 三、聲聞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羅漢果者。 四、緣覺乘,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 五、菩薩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佛果者。 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一曰: 「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 五戒、十善、諦、緣、六度,所乘法也。」 文句七之一曰:「五乘者,五戒乘出三途苦, 十善乘出人道八苦,聲聞乘出三界無常苦, 緣覺乘出從他聞法苦, 菩薩乘出內無利智外無相好苦。」 此通途之五乘也。二者: 一、菩薩乘,二、緣覺乘,三、聲聞乘, 四、種種性乘,合說諸乘者,五、人天乘也。 見大乘莊嚴功德經中,楞伽經八。三者: 一、人乘,二、天乘,欲界之六天也,三、聲聞乘, 四、緣覺乘,五、菩薩乘也。 四者:一、小乘之佛乘, 二、小乘之緣覺乘,即愚法緣覺也, 三、小乘之聲聞乘,即愚法之聲聞也, 四、梵乘,色界之諸天也,五、天乘, 欲界之諸天也。見五教章上二。 五者:嚴宗別途之五乘: 一、小乘,愚法之聲緣二乘也 (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之二類(參見:二乘)), 二、聲聞乘,三、緣覺乘,此二者, 不愚法之二乘也,四、菩薩乘, 五、一乘。與台宗之佛乘同。見五教章上二。 六者:台宗別途之五乘:一、人乘,二、天乘, 三、二乘,聲緣之二者,四、菩薩乘, 五、佛乘也。問此中菩薩乘與佛乘如何差別? 答曰:一乘家與三乘家之見解各異。 法相三論之三乘家,謂菩薩與佛,但為因果之別, 故菩薩乘即佛乘。華嚴天台之一乘家,謂佛與菩薩, 各有因果,權之因果為菩薩乘,實之因果為佛乘。 即華嚴終教天台別教之因果,是菩薩乘; 華天兩家圓教之因果,是佛乘。 密教以五大配於通途之五乘, 五乘皆為毘盧遮那法身中之自體,立五乘成佛也。 一、人乘,是為地大;以人皆住於地故也。 二、天乘,是為水大;水以鍐為種子,鍐字者, 離言說之義,定地之天,離言說之故也。 又天者自在之義,水從方圓之器自在而轉, 故其義相應。 三、聲聞乘,是為火大;以聲聞自心發火, 而灰身滅智故也。又火大之種子為囉, 囉為語菩薩之種子,聲聞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之。 四、緣覺乘,是為風大;風大之種子為訶, 是因緣之義也,緣覺觀十二因緣,故其義相應, 又開悟以風緣而飛花落葉之觀,故配之。 五、菩薩乘,是為空大; 因菩薩以二空為觀故也。見秘藏記末,同鈔十。
維基百科/五種姓,佛教術語,或作五種性,簡稱五性。 指無始時來的一切有情可分為五類的種性: 菩薩種姓、緣覺種姓、聲聞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1]。 前三種:聲聞種姓、緣覺種姓、 如來種姓是三乘種姓;⋯⋯ 不定種姓則指於三乘的種姓尚未決定;無種姓者, 則指於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尚無緣於三乘菩提故。 這種有情的分類方法, 是基於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種子之差別而分 (代表有情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熏習), 乃是相對於今時、 後時因值遇善知識德聞修佛法而有之新熏種子而言[2]。 這裡所說的「種姓」, 並非一般所說代表印度不同社會階級的種姓制度 之種姓,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種根器差別, 故常作種性。 ^ 《成唯識論述記》卷1: 「依瑜伽等有五種姓。 一菩薩。二獨覺。三聲聞。四不定。五無姓。」 (CBETA, T43, no. 1830, p. 230, a14-15) 2.^ 《成唯識論》卷2: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 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 (CBETA, T31, no. 1585, p. 8, a29-b2)
種性(梵文:Gotra),佛教術語,又可作種姓, 有多種意義。字面上有種族、族類、種屬、或族姓的意思在, 指一個人的出身、血統、階級等。擁有這個出身、血統, 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因此也有性質、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 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 善、惡、淨、不淨、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習種子而成, 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包含世間技藝工巧、 世智辯聰、世間道德倫理、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種性差別。 但以佛法而言,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熏修解證 的方向與層次差別來說。 種性人 對於有情因過去世於佛法程度不同的熏修與實證, 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種性,《 阿含經》中單獨將所謂的解脫道之「種性人」 同列於四向八果的聲聞解脫道的果證差別之中, 同是九種能離於苦患的人,這可視作種性體現的說明。 無種性 長阿含所攝《寂志果經》中將六十二種外道稱作是「無種性」。 三種性 《解深密經》分成 「聲聞乘種性」、「獨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三種。 四種性[編輯] 《瑜伽師地論》舉出兩說四種種性:一說分成聲聞種性, 獨覺種性,佛種性,無種性;一說分成聲聞有種性,獨 覺種性,如來種姓,不定種性。 《大般若經》中,也舉出聲聞乘性決定、獨覺乘性決定、 無上乘性決定、三乘性不定等四類眾生。 五種性 《楞伽經》根據於過去現在對三乘菩提的修證方向及層次差別, 將有情的種性分成五種來說明:聲聞種姓、緣覺種姓、 菩薩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 前三種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是三乘種姓; 不定種姓則指於三乘的種姓尚未決定;無種姓者, 則指於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這種有情的分類方法, 是基於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種子之差別而分 (代表有情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熏習), 乃是相對於今時、後時因值遇善知識德聞修佛法 而有之新熏種子而言。這裡所說的「種姓」, 並非一般所說代表印度不同社會階的種姓制度之種姓, 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種根器差別,故常作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