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0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佛法對心性之淨化

圖 1.



佛法對心性之淨化 惠空法師
前言 身口意三業是生命表現的全體內涵,
其中尤以意業為主導。古今中外對心的討論甚多,
今就佛法的心性立場來說明心性淨化的過程及功能。
佛法對心的說明融和了物象跟時空,
而以緣起說來貫通。
緣起說表達了整體佛法對宇宙現象全面性的掌握,
遍攝萬物而不雜亂,一貫、簡易而無所缺遺;
其中又有所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性空緣起、
如來藏緣起、
法界緣起等對宇宙真理實相體會淺深的不同旨趣。
業感緣起說明惑、業、苦十二有支生死相因的關係;
賴耶緣起由識體賴耶說明
一切身心山河大地皆由識性而顯現;
性空緣起說明一切世間皆如幻而有,非有非空之體性;
如來藏緣起說明一切皆清淨,
而在亦空亦有之如來藏下開展出一切生命世界;
法界緣起說明法界萬法互相合攝,
一多大小重重無盡的宇宙觀。
在此等緣起觀下展現了對宇宙人生深刻而透達的認識,
提昇了世人對生命自我的認知,
將身心自我與宇宙融合成一體,
而超越凡夫所執取的身心自我之範限。
此種宇宙人生的價值觀,正是一切生命淨化的本源,
是改造的動力,也是規劃修行行為的指南。
所以從緣起論中,
可看到佛法提供人性淨化的一個價值觀,
一個根本的規劃藍圖。
在宇宙現象的認識上,佛法從緣起論來說明;
可是在生命的調整、淨化上,
由於眾生機感對心性本質認識的淺深不同,
佛法採用了對心之不同層次的進入。
對心性的分析,性空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
對一般生命來說,心性層次是較廣大而淨化性的,
相較於凡夫狹小昏暗的心性而言是無法理解心性之運轉的,
所以本文討論之內容多藉業感及賴耶緣起加以說明;
而對心性的淨化,擬從淨化煩惱的止觀過程做一說明。
對心性之分析
生命現象之生起,皆由業力之招感或種子之薰習,
而生命痛苦的止息,就在於定慧對煩惱的伏斷,
這就是緣起中所謂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之說法。
(俱舍論)說,一切世間現象之生起,皆由於業力,
而業力之生起在於煩惱的起動;
也就是說一切世間現象之現起,
離開煩惱此一根源,別無他途。
煩惱之主體分成見、愛二者。
見有五類: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
其特質在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生命皆有此煩惱,
而此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愛煩惱亦有五種:貪、瞋、痴、慢、疑;
主要依於我見,由對生命自我之執取
乃至貪愛而生愛煩惱,
所以說貪增上故有諸愛煩惱生起。
此十種煩惱名為根本煩惱,生起一切煩惱故;又名十使,
驅使生命發動身口造諸善噩業,
由有善惡業而生死輪迴世間。
由此十根本煩惱又引發二十隨煩惱: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昏沉、
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另外,(百法明門論)中尚規劃出善、不定、遍行、
別境等心所種類,說明心所之不同特質。
由此,透過對煩惱及其餘心所之理解,
可以做心性基本特質之反省,
如:個性不穩定,不專心,即是散亂與失念的成分多;
人心不明利即是昏沉多;
忿怒即是忿、恨、惱成分多等等;
皆可由此煩惱種類而反省到人心最表層情緒的變化。
所以可以說從佛法對煩惱的剖析中,
我們可以分析出日常生活的行為語言中
所隱含的心性特質,由了解行為與隱伏心性之性質,
進而了解生命自我個性、
心性之本質而加以反省、思惟、調整。
關於心性之分析,我們再從六識、七識、
八識的角度來理解。六識俗稱意識,
其特性是能相應於百法中全部的五十一個心所,
而產生苦、樂、捨三受;善、惡、無記三性,三受、
三性迅速改變不停而常在輪迴。
因具思想性最強所以其造善惡性亦最強;
由業識造善惡二業,能招引、滿二果,
牽引八識受生死苦果,所以頌曰: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七識或稱末那識,
其特質是恆常審思,
而審思的對象主要是四個染汙心所──
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所以由此七識所生起的意識即具有
恆常我執愛染的煩惱性。而在人性中,
對生命所發動的主體意識及意識所相屬的色身,
恆常無知地執取、我愛而自外於其他生命,
而此,正是人生本質的根源;世人視其為本然、
常然的認知,事實上,七識亦只是識性之假現而已。
末那識是意識的依止,七識末那若未滅時,
則意識的繫縛永無解脫之時,
如論云:如是染汙意,是識之所依,此意未滅時,
識縛終不脫。而八識,可說是一切生命現象的根源,
所以說由八識相分,故根身、器界、種子生起;
亦由於八識是一切生命現象最後依託處,
所以生死遷易亦由此轉變,故說:去後來先作主公。
由以上唯識佛法對心識的分析中,
可以認知到常人所能思考到的僅是「意識」,
以及前所提到的五十一心所的心緒反應部分;
並讓我們了解到生命苦惱深處的真正源頭
在末那-第七識,
而一切身心自我與山河世界之存在亦非對立、分割、獨立,
而是合融一體於八識(阿賴耶識)中。所以在賴耶緣起下,
生命變得更遼闊、更合融而豊富、更含有生命之理想。
心性之淨化
佛法中調整心性的方法與過程不出「戒、定、慧」三學;
戒的精神在清淨身器;定的功能在澄淨心識;
慧的要旨在法性通達。戒的特質在防非、止惡、行善,
近於世俗之道德,今不多談,而僅就是定慧的作用來論。
定慧是果,止觀是因,
可以說是透過止觀的過程與方法來達到定慧的結果。
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宗派,
各宗派皆有其不同的止觀方法,雖或方法容有差異,
所成就的定慧亦有淺深大小的不同,
然而透過止觀方法以達定慧的結果則是一致的。
至於止觀如何達到「定」的作用,今以例說明:
心有如一機器,為生命而工作,
但因一般人不能徹底地將心本有之特質顯發,
所以無法將心之功能充分發揮,
亦即不能展現生命本質的全體面貌。
而止觀的特質是:止,令心統一;觀,令心明淨。
心在受外境惑亂時,隨五官意識而隨意外射,
譬如遍天小雨無法產生動力,
但如將遍天小雨集中在一河谷,而從絕高處直貫而下,
即能發出極大的電能;
又如瓦特蒸氣機與自然壺水之不同,
這即是喻明統一的力量。而明淨之喻,
譬如淡水河污穢無法見河中物,
而一游泳池水即能見底,池中物一覽無遺。
這是說明禪定所帶與心性淨化與超越的力量。
佛法中有許多禪法,都是針對不同生命心性而開展的;
如對治恐懼的六念法門、對治貪欲的不淨觀、
對治瞋恚的慈悲觀、對治散亂的數息觀、
融解身心山河大地的夢幻觀、與淨土相應的念佛觀、
與菩薩相應的本尊法、與真心相應的參話頭等等,
凡此皆表現出佛法有一切實而一貫的方法和技術,
以達成心性心識的淨化過程。
當然以上所舉只是禪法中淺近、
直接由語言可描述到意識心的部分。
再談到禪定的同類兄弟-智慧。
慧是對宇宙真理之通達。
生命痛苦的根源在自我之建立;
而佛法以為生命之自我乃是建立在一種假立的法體上,
本無一真實生命的自我主體;
再者對於宇宙真理之認知,佛法對於世俗將心物,
人我分離的見解,融合成心物人我一體的法性。
所以為達成對宇宙真理之通達,
即須透過止觀對心識之運轉,將身心、物我、
時空融成一體-即如唯識之說法:
一切身心山河大地皆是賴耶相分所現;
由般若詮言:一切山河大地皆是般若空慧之幻有顯現,
非有非無,中道而已;
如來藏心亦說:一切人我山河大地皆是如來藏心
亦有亦無之顯現;而法界緣起觀說明:
任何一法皆是身心山河大地之全體一多含攝,重重無盡。
這即是佛法對心性淨化所欲達到的目的-
讓世人脫離束縳於無常虛幻肉體
及其官能運作的錯誤認知,
徹底地對於宇宙人生有一正覺之了悟,
進而超越生死苦惱輪迴,
彰顯人人本具普光明之佛性-法身。
以上所談對心性淨化的過程與方法,
目的是在說明佛法早已有一完備可淨化心識
之具體的操作技術,
正可人人行之而達心性高度乃至絕對之淨化與開發。
而在舉世學說對心性未真正理解其特質與內容之時,
所開展出之教育方法,勢必無法有效調整生命之內涵,
如教育學與心理學等探討到生命心靈的社會科學,
其所討論的只是行為之反應與識心日常活動之
表層或乃觸及尚未明白之意識深層(潛意識),
而對心識無法正確掌握。又如宋明儒學援學而批佛,
終至無所歸,其在理學心性上之未能落實,
即在於其未能虛心接受佛法對心性之真理闡述
與接受真理理路下所開展出之調整心性的方法。
是故我們應正視佛教此一對心性開發之理論與技術。
結論 世人以識心為生命之主體而皆迷昧於心之本然;
皆熱愛於生命而卻謬執於肉體以為生命之全體。
故本文就佛法之緣起觀與心性之融和的立場,
藉由止觀之陳述與心識之分析,
說明佛法之道理在對不同之眾生機感,
可得不同之淨化心靈功能。
一、從對緣起論之認知,
可透達宇宙人生的真實影像,
跳脫出世人執取的「肉體為自我」之生命苦惱根源。
二、對心識、煩惱之認知,
可反省自我而對生命言行有一正確反省之主題。
三、止觀之運作,
可使心性逐漸循序而達成心識明淨之功能。
四、法性之實踐,
使生命徹底超越而圓滿本具有之心性全體。
以上僅就佛法思想中,
由心識之淨化功能做一簡略敘述,
佛法自有許多淨化人生之其他功能,然此不能一一複述。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10-06 20:1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701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