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嬰兒] 感染綠膿桿菌 嬰兒腸穿孔
嬰幼兒發燒腹瀉,大多是感冒或腸胃炎引起,然而有時是綠膿桿菌敗血症的初始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洪國禎今天說,綠膿桿菌沒有及早發現,會造成高致死率,有的則是留下腸穿孔後的併發症,值得警惕。
最近有一名十個月大的嬰兒,持續發燒三天,並有輕微嘔吐,活力和食慾開始變差。後來,家長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在孩子出現心跳加速和全身抽筋時,火速送醫,院方立即安排小病患住進加護病房。
洪國楨指出,小嬰兒住院後生命現象穩定,但是不久便持續水瀉,血小板下降,血液和糞便中培養出綠膿桿菌,小小的肚子開始鼓起來。緊急開刀後,發現小腸有幾十個穿孔,若立即切除,將會造成短腸症,影響未來成長,於是醫師決定先放引流管及施打抗生素。
四天之後,小嬰兒再度進入手術室,醫師發現有些小穿孔已經癒合,只須切除一部分腸道即可。術後經過營養注射及抗生素治療,小嬰兒逐漸恢復進食,且於一個月後出院,目前看起來還好,沒有出現吸收不良和腹瀉的情況。
洪國禎指出,綠膿桿菌通常出現在免疫力不全的病人身上,可能因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受到感染,院方近三年前也曾出現兩例,都是一歲以下的嬰兒。
根據統計,綠膿桿菌感染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死因都是綠膿桿菌敗血症併發腸穿孔。還好院方處理過的病例均能存活,且沒有併發短腸症,可能是因為及早送醫,並進行適當手術有關。
洪國楨說,嬰兒發燒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輪狀病毒和沙門氏菌感染,綠膿桿菌侵襲時的症狀也像一般腸胃炎,只是後果嚴重太多。他提醒家長,當孩子的「感冒」越來越惡化時,應及時送診,以抽血確定是否感染綠膿桿菌,爭取治療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