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60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sann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音樂] [轉貼]HDCD / DSD / SACD / XRCD 究竟是什么东西?
[原文轉貼]


经常看到【BT音樂下載】發表主題介绍的尾巴会带著 HDCD / DSD / SACD / XRCD 之类代号

SACD简介

SACD全称叫Super Audio CD,是超级音频光盘系统,它是由索尼和飞利浦公司合作
开发的一款具有全面取代CD音源实力的最新格式的数码系统。
SACD采用DSD数字录音技术,它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均优于CD。
SACD是一种新型的光盘,它不是CD格式,而类似DVD光盘,播放时需使用SACD专用的播放设备。

SACD光盘结构大致与DVD相似,播放面有单面和双面,信息层有单层和双层。
目前市场上的SACD光盘较多采用单面双层结构,一层是0.6mm基片上储存16bits传统CD格式的信号,
可与CD兼容,另一层是0.6mm基片高密度的半透明层,储存SACD格式的信号,
再将两片基片像DVD盘片那样粘合而成。这种光盘可以在普通CD播放机上播放,
也可以在SACD播放机上播放,当然,两者的音质是有差别的。


DSD的技术要点
DSD的技术,简单地讲:它是将信号以2.8224MHz采样、经多阶Δ-Σ调制,输出1bit信号流。
多阶(如:7阶 7th Order)Δ-Σ调制器,运用负反馈,将信号与上次采样的波形进行比较
(差分运算),“大于”便输出“1”,“小于”便输出“0”。
利用求和器将波形在一个采样周期中积累,以形成下次的比较波形。
Δ和Σ则分别是差分和求和的含义。由此可见,1bit信号流是相对值,
而传统的PCM记录的量化值是绝对值。


与传统的PCM信号比较,1bit信号流调制过程较为简单,而且精度高、成本低,
解调过程更是简捷方便。从理论上讲,重放端仅需要一个RC积分电路就可成功地
还原音频模拟信号。同时,又从根本上剔除了PCM所固有的一些失真,
使音频信号得以高度的返真还原。DSD制式的取样频率为2.8224MHz,
较传统CD的取样频率 44.1kHz高出64倍,而总的信息容量为传统CD的4倍。
理论上可以把频响范围扩展至0Hz-400kHz,这就大大超越传统CD的20 kHz的极限。
而64倍于CD的超取样频率,又可使听域范围的量化噪声完全被分配到人耳的听域之外。
更因为DSD技术中又开发了所谓的"噪声整形电路"可进一步把可闻频带(0 ~ 20kHz)
内的噪声进一步转移到20kHz以上的超音频范围中去,从而令SACD的信噪比高达120dB以上。

SACD与DVD-Audio比较,两者原理虽然不同、电路也各有差异,但都比传统CD的音质改善甚多。
而就技术指标而言,SACD和DVD-Audio可谓旗鼓相当。因而两者之争至今也无法统一。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SACD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首先:在硬件供应方面,SACD已先一步走到DVD-Audio之前,早在两、三年前,
SONY公司就有一款轰动业界的SCD-1旗舰问世,之后接踵而来的SCD-777SE、SCD-555、SCD-XB940,
甚至影音兼容的DVP-S9000ES、Manantz公司的SA-1、SHARP公司的 DX-SX1、
先锋公司的DXAX100;飞利浦公司的SACD1000,还有日本著名的Hi-Fi精品金嗓子
DP-100/DC-101分体机,其它如日本安桥、爱华、第一音响等等,不胜枚举。
而DVD-Audio阵容到目前为止也仅有松下、胜利、天龙等几家公司的少量品种应市。
不过近来DVD- Audio也在加快步伐追赶。

其次,软件供应方面也是SACD捷足先登,至今已有超过300款SACD唱片面世,
国内看得到的也有近百种,其中SONY和Philips一方面凭借自己旗下的唱片公司
源源不断地出版SACD碟以示支持。另一方面更说服Telarc、DMP、拿索丝、DIGITAL等
发烧唱片公司加盟SACD陈营,不断推出SACD软件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极深印象。
而DVD-Audio却时乖命蹇,还在摇篮中就被计算机黑客破解了防盗版密码,
从而大大推迟了 DVD-Audio唱片推出的时间表,这也是许多饱受盗版之苦的唱片公司
暂不考虑对DVD-Audio阵营支持的主要原因。

档次方面:SACD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Hi-end级别,索尼推出的第一台旗舰SCD-1
可谓极尽发烧之能事,无论内部用料、整机工艺都严格按Hi- end唱机规格设计,
以后推出的中低档机型也严格按厚重沉稳,用料实在的发烧理念设计制造。
深受广大Hi-Fi发烧友的青眯与肯定。而DVD-Audio 阵营在与SACD的争斗中,
一直把DVD-Audio当作是一种花费不多,效果不错的功能附加在普及型DVD影碟机上进行宣传的,
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大路货,加之DVD-Audio功能众多但并不专一,机身纤薄,用料一般,
故在广大音响发烧友心目中并不好看,从而在档次上输给了SACD。
音质方面:由于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比特量化DSD直接数据流在技术方面的简洁和优势,
大多数资深的音响发烧友经过亲耳聆听后,主观感觉都认为 SACD在音质上略胜一筹。
因而音响界许多朋友都认为,若组建家庭影院兼容Hi-Fi,DVD-Audio应该是首选。
但若以玩高保真音乐为主,特别是以追求音质音色的至真至纯为目的的朋友而言,
SACD是您理想的选择


=====================================================

xrcd介绍

【前言】
  xrcd是采用日本JVC公司开发的K2接口,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制造工序、
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发明这一技术,在CD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以独创的
主时钟系统对时基进行控制,使CD制版的抖晃失真系数以及玻璃母模的组误差系数有大幅降低,
制版精度相应地则有大幅提高,从而使CD制作中的保真度有了很大的保证。

  xrcd可以说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在任何一部唱机上都能表现出
CD的最高音响效果来。在完全一样的音响系统上,xrcd很明显在透明度、高频的圆滑延伸、
立体感与珠圆一滑的质感等方面,要胜过原版CD。好透明的声音,好干净的背景,
丝毫不带火气与毛边的乐器与人声,这是首次听 XRCD者共同的印象。
原来的CD都像有一层薄雾遮掩在聆听者与演奏者之间。xrcd如同一阵风吹散了轻烟,
眼前一片通清明朗。

xrcd2则是xrcd的升级版。

xrcd2向完善的数码音频这一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她是JVC多年来刻意追求再现原音的代表性技术成果。
xrcd2是通过对母版进行艺术加工及工业加工过程中,对有关的设备及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后
才开发出来的录音制品,她将xrcd系列以更加卓越的版本方式提供给追求高水准音质的听众。
同时,与xrcd家族的其它产品一样,它不必使用特殊解码器及专用的CD唱机。

通常的CD加工工序是在整理母版后,用U-matic1630格式磁带或者PMCD、DDP磁带的载体形态
送到加工工厂去压片。此后,表演者、制片人、导演及录音师只能祈祷从工厂出来的产品—CD
是与他们所精心创作的作品声音不要发生太大的变化。录音棚和生产加工工厂之间没有一个声音
的判断基准,即使数码系列是正确的,也未必能保证实现最高音质的再现。
另外,CD的生产工序是由多种设备及技术构成的,结果是其音质也受各种设备的状况所左右。
这意味着要想忠实再现记录在原始母版上的声音,必须对从CD母版的调音制作到生产加工的
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要精心的实现追求。因此,不能只满足现有检测数据单纯的高指标。
所以,不只是依靠单纯的测试数据,而是加上活用长期以来的听觉感受,判断采用了最好听觉
效果的精良设备构成方案。这种努力甚至包括从安装及连接方法、交流电源系统、时钟的精度、
记录格式、交接系统直至生产CD的材质都作了各种组合的测试,其结果即是xrcd2。
她是迄今为止比任何CD都明了的对原音进行了鲜明、清晰的忠实描写,从而实现了成功提供
音质更加卓越的CD。

xrcd2的工艺是从对母版的加工开始的。先将模拟信号经过特制的母版加工专用调音台,
再用JVC产20比特K2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码信号。再将这个 20比特数码信号通过新开发
的数码K2从SDIF-2接口器输出,记录在磁光盘(MO)上。在这个过程中用数码K2遮断数码
部分给模拟部分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了高纯度模数变换。另外,xrcd2的加工工序使用了
具有安定性及20比特以上记录能力的磁光盘作为送到生产工序的音频记录载体。
拿到JVC横滨工厂的20比特PCM-9000格式磁光盘,再一次通过数码K2重放。
在这个阶段重放中寄生在数码信号中的“吉塔”噪音除掉。接下来,由 K2超级编码器将
20比特信号变换成具有20比特优势的16比特信号,再经过EFM编码送入K2激光。在此,
将EFM信号在送入激光刻盘机之前的一刻进行重放。在最后的阶段,将留在数据流中的时间性
“吉塔”噪音除去。

通过上述的从母版到生产过程的各工序,实现了将原版母带的最高音质传送到CD。
充分的照顾到原音的细节,从而再现表演者的细腻表演,将这种与录下时的声音不走样的
重放出来,让听众充分领略到表演者、制片人、导演、录音师的声音表演意图,这就是xrcd2。

Xrcd技术已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而最新问世的xrcd2版本产品,更加强了xrcd系列
忠实再现原音的优势。JVC公司为了保持xrcd品牌的优势,在选择母带品质上极为严格,
而且对母带的xrcd再制作、刻母盘、压片等各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加之技术保密等原因,
JVC公司严格规定只能在本公司的本土的定点制作室及定点工厂加工生产。
由于这些特性,即使是以数码对数码的刻制母盘这样严格方式进行非法复制,
加工时不使用xrcd技术,xrcd的优势也将毫无显现。因此xrcd又被称为是“不能被盗版的光盘”。

=====================================================

什么是HDCD?

  HDCD即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兼容性数码技术)的缩写,
它采用一种新的录音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送入HDCD编码器的时候,
以超过传统CD制式44.1KHz,16bit的高解析力编成数码信号,此时产生的信号将多于普通
CD所能容纳的信号。

高兼容高解析度的HDCD
CD现状

  12cm 的CD 激光唱片问世至今已十几年的光景了。由于它许多特有的优势如:
小型、容易保存、频响宽、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大,至今仍是 Hi Fi 设备的主要音源。
随着人们鉴赏力的提高,CD 音源固有的缺陷也日渐突出。同传统 LP 唱片相比,
CD 所播放的声音总有一点生硬感,细节少,临场感欠缺。如果把近几年风起的 VCD 音质
也列于其内的话,那就更使许多烧友、行家们宛惜之声不绝了。
  对于 CD 这种固有缺陷,得从 CD 当年制定的红皮书规格说起。
  限于当时微处理技术软硬件的限制,1982年2月发布的CD DA激光唱盘红皮书标准
做了如下规定:唱盘直径120mm,盘速1.2m/s,调制方式EFM,误码校正CIRC,
数据速率0.6Mbps,数据量 0.7GB。如要将变化着的模拟音频信号记录到这张光盘上,
首先要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其重现信号波形的条件基于香农定理:设信号带宽为Bw,
采样频率为 fs,如满足Bw<=fs/2的条件,即可完整重现原波形。
基于人耳可听到的最高频率为20kHz这一研究结果,CD的采样频率为44.1kHz,
将采样所得的采样值相对于振幅进行离散的数值化操作(即量化)就可得到
一系列的脉冲串,再加上CIRC纠错码、同步信号和地址信息之后,再经EFM格式
调制后所得到的数据信息即可灌制到CD唱片上了。
  由于受当时激光唱盘容量和芯片技术的制约,量化采用了16 bit 操作,其能够表现的
动态范围D为D=20lg2+1.76=98dB(n=16),这就是CD的理论动态范围。
  20kHz的频响,97dB的动态范围再加上低不可测的抖晃度,使得激光的唱盘
在数字音响领域中大放异彩,很短的时间内即成为HiFi放声设备的重要音源,
以致人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磁带和胶木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 此文章被asann在2005-04-30 15:23重新編輯 ]



偶是老猴!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2 11:27 |
小皮皮Lin-PP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Re:[轉貼]HDCD / DSD / SACD / XRCD 究竟是什么东西?
仔細端詳了一陣子, ....@^~~

還是copy先, 慢慢研究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19 18:40 |
《PanD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4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Re:[BT] [轉貼]HDCD / DSD / SACD / XRCD 究竟是什么东西?
這隻老猴貼的文章洛洛長......

暈 !

表情


偶來自臥熊岡... 笨笨豬哥孔明的厝邊。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5-12 15:4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215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