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17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peterhsu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美 加][轉貼] 三藩市的列治文新華埠
三藩市的列治文新華埠
  美國各大城市, 除了原有的華埠外, 近年由於華人來美日增, 中南半島僑胞大批入境, 加上港台及東南亞資金不斷流入, 原有的華埠, 地狹人稠, 難有空間發展, 華人聚居的地方, 便擴散到城市其他的地區去, 因而形成了許多新華埠。 最典型的是三藩市的列治文區, 華僑稱之為列治文新華埠。
  華人住進列治文區, 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 戰前全屬白種居民, 他們並不歡迎黃種住客。 據稱第一位在這區居住的華人是姓盧的, 入住初期曾備受歧視云。
  戰後, 美國有所謂「戰時新娘法案」, 凡曾在美國入伍參軍的華裔, 退伍後均可攜眷入境, 使一向華埠的「寡佬社會」突然增加了許多新家庭, 原有的華埠一時容納不下。
  由於住屋的需要, 華人看中了列治文區, 在那裡買業置家, 其時中美邦交關係良好,白人歧視華人的情況大為改善, 華人入住到列治文區便日多一日了。
  為什麼華人選擇列治文區? 論氣候, 多霧、颳海風、不算理想。 而且距離華埠有一段不短的路程, 只是交通還算方便而己。 追查起原因, 一般人認為那裡環境不錯, 風水好, 最主要的還是華人把列治文區的英文名RICHMOND唸成RICHMAN, 自封「富人」區, 居住在這一地區似乎比他區還更為風光。 據統計, 目前列治文區的住宅, 華人屋佔了百分之五十至六十, 華人人口約有二三萬名。 華人聚居多起來, 新的華埠便開始建立了。
  列治文區是位於三藩市西北部, 在金門公園和太平洋海岸之間的住宅區。 全區佔地一千八百六十英畝, 共有住宅二萬七千多個單位, 包括一萬八千個家庭, 其中居民六成以上為外國裔民, 先後住進的有匈牙利、立陶宛、捷克、奧地利等裔民, 而最多的卻是白俄人和猶太人, 在區內設有猶太教堂和俄國大教堂。
  華裔居民數量則後來居上, 所以在這一地區, 即使有其他族裔開設商店和餐館, 但沒有特別表現出其民族色彩, 而且不能成行成市, 只有華人商店到處掛出中文招牌, 走在街上, 中國味十分濃厚, 所以稱之為新華埠, 也應為甚他族裔居民所認同的。
  列治文區舊稱「大沙堆」, 以其全屬沙地故名, 到到一八八九年, 來自澳洲列治文市的富商佐治.馬殊悉心企劃, 發展了這塊大沙地, 便以他家鄉的列治文為名。
  「大沙堆」遠離市中心, 從這裡直達太平洋岸邊的「海狗山」, 那裡屬風景區, 被稱為三藩市的「地角」。 從市中心到那裡去差不多要大半天時間, 因建有一座「崖屋」,頗能吸引遊客。 一八六零年, 美國文豪馬克吐溫曾往「崖屋」旅行, 寫過一篇遊記, 敘述長途跋涉之苦, 特別提到「大沙堆」之霧, 幾乎有六哩路如置身雲霧中。
  列治文區較近市中心的地段, 從前是一片荒地, 一八六零年代的公眾墳場, 這裡有座「孤山」, 風景優美, 山頂上之巨型十字架曾為三藩市的歷史標誌。 到了一九一四年, 市府將墳埸遷往高瑪, 「孤山」成為三藩市女子大學的校址。
  一八五一年開始, 三藩市西北部地區殖民為爭取土地權鬧出糾紛, 聯邦政府設一委員會處理, 直至一八六六年才能解決, 首先佔地的殖民和地主都獲得土地產業權。市府方面也從那時進行建設, 先把沙堆夷平, 然後規劃街道, 出售地段, 並把城市交通路線,由市中心擴展到「大沙堆」去。 建成的馬路有四哩半長, 過客要收二角半的通行費, 此路即現在的紀利大道, 道旁漸次建築房舍, 瑞士人和愛爾蘭人在此設有牛奶房。
  在新拓地區時, 有一位開發商蘇特羅(SUTRO)來三藩市。 他眼光獨到, 在西北部投資房地產, 把海岸邊一帶土地開發建設, 以供市民遊樂之用。 他買下「崖屋」, 並在附近山崗上自建住宅, 開闢花園多處, 還從百慕達運來草皮, 把沙地變成綠洲。 他還提供了廉價的交通工具, 在加利福尼亞街興建一條蒸汽火車路直通「崖屋」附近, 來回只收
五仙, 吸引了大批遊客到崖屋風景區去。 後來這火車路售興南太平洋公司, 車費增收四倍為二十仙, 市民不勝負擔, 到西北區的人便冷落下來。 蘇特羅乃再闢一新交通路線,在克里孟街行電車, 與火車路平行, 車費仍收五仙, 交通方便, 市民移居列治文區者日多。 一九一二年, 又有纜車行駛紀利街, 再加上公共街車加入交通行列, 列治文區便逐漸興旺了。
  這一區可分為三個部份, 由阿皆老道(第一大道)至披里失度羅公園路(第十三大道)為內列治文區, 由披里失度羅公園路至第二十六大道是中列治文區, 由第二十六大道至太平洋海岸為外列治文區。
  所謂列治文新華埠, 若廣義言, 則包括了整個列治文地區, 若狹義言, 只規範在內列治文區的克里孟街。 在這條街上, 中國餐館林立, 華資銀行、儲蓄貸款會更每個街位都有。 至於唐山雜貨店、超級市場等, 亦觸目皆是, 而瓜菜生果、新鮮魚蝦、豬牛雞鴨之類食品, 均能大量供應。 還有中式西餅店, 時裝店、藥材舖、書局、夜總會等都由華人經營, 近年踓然也有日裔、菲裔、韓裔在這區開店, 但在份量上還不大多。
  克里孟街的命名, 是紀念一八五三年來自紐約的克里孟律師。 他於一八六五~一八六七年間擔任三藩市的市參事, 對策劃列治文區的發展有功, 是他主張金門公園擴展至太平洋海岸的。
  三藩市的日落區, 也是華人居住較多的地區。 那裡近年也漸漸形成了新華埠, 只是華人商店, 不如列治文華埠一樣, 大多集中在克里孟街上, 日落區新華埠是散而不聚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09-26 23: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53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