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41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ernchan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2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古文][分享] [转贴]黄帝内经‧灵枢-1
九针十二原第一                                                      
  (第一章)                                                      
黄帝问于歧伯曰: 余子万民, 养百姓, 而收租税o 余哀其不给, 而属有疾病o
余欲勿使被毒药, 无用砭石,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 荣其逆顺出入之会o
令可传于后世, 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 久而不绝, 易用难忘, 为之经纪o 异其章,
别其表里, 为之终始o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o
  (第二章)                                                      
歧伯答曰: 臣请推而次之, 令有纲纪, 始于一, 终于九焉o 请言其道o 小针之要,
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门, 未其疾, 恶知其原o
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 上守机, 机之动, 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 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o 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 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 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 妙哉, 工独有之o 往者为逆, 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o 逆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o
  (第三章)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o 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o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写之时, 以针为之o 写曰必持内之, 放而出之, 排阳得针,
邪气得泄o 按而引针, 是谓内温, 血不得散, 气不得出也o 补曰随之, 随之,
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 如蚊止, 如留如还, 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 其气故止,
外门已闭, 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 急取诛之o 持针之道, 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 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 刺之无殆o 方刺之时, 必在悬阳,
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 知病存亡o 血脉者在腧横居, 视之独澄, 切之独坚o
  (第四章)                                                      
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o 一曰镵针, 长一寸六分o 二曰员针, 长一寸六分o 三曰鍉针,
长三寸半o 四曰锋针, 长一寸六分o 五曰铍针, 长四寸, 广二分半o 六曰员利针,
长一寸六分o 七曰毫针, 长三寸六分o 八曰长针, 长七寸o 九曰大针, 长四寸o
镵针者, 头大末锐, 去写阳气o 员针者, 针如卵形, 揩摩分间, 不得伤肌肉,
以写分气o 鍉针者, 锋如黍粟之锐, 主按脉勿陷, 以致其气o 锋针者,
刃三隅以发痼疾o 铍针者, 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o 员利针者, 大如牦, 且员且锐,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气o 毫针者, 尖如喙, 静以徐往, 微以久留之, 而养以取痛痹o
长针者, 锋利身薄, 可以取远痹o 大针者, 尖如挺, 其锋微员, 以写机关之水也o
九针毕矣o
  (第五章)                                                      
夫气之在脉也, 邪气在上, 浊气在中, 清气在下o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
针中脉则浊气出, 针大深则邪气反沉病益o 故曰: 皮肉筋脉, 各有所处,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 无实无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 是谓甚病,
病益甚取五脉者死, 取三脉者恇, 夺阴者死, 夺阳者狂, 针害毕矣o 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o 刺之而气至, 乃去之, 勿复针o 针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任其所,
为刺之要o 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道毕矣o
  (第六章)                                                      
黄帝曰: 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o 歧伯曰: 五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府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 经脉十二, 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o 以上下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腧,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 皆在五腧也o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 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 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o 观其色, 察其目, 知其散复o 一其形,
听其动静, 知其邪正o 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 气至而去之o 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o 五藏之气, 已绝于内, 而用针者, 反实其外, 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 其死也静, 治之者, 辄反其气, 取腋与膺o 五藏之气, 已绝于外,
而用针者, 反实其内, 是谓逆厥, 逆厥则必死, 其死也躁, 治之者, 反取四末刺之,
害中而不去则精泄, 害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益甚而恇, 致气则生为痈疡o
  (第七章)                                                      
五藏有六府, 六府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四关主治五藏, 五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o 十二原者, 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o 五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其应, 而知五藏之害矣o 阳中之少阴,
肺也, 其原出于太渊, 太渊二o 阳中之太阳, 心也, 其原出于大陵, 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 其原出于太冲, 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 脾也, 其原出于太白,
太白二o 阴中之太阴, 肾也, 其原出于太溪, 太溪二o 膏之原, 出于鸠尾, 鸠尾一o
肓之原o 出于脖胦, 脖胦一o 凡此十二原者, 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
飧泄取三阴o
  (第八章)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 譬犹刺也, 犹污也, 犹结也, 犹闭也o 刺虽久, 犹可拔也o
污虽久, 犹可雪也o 结虽久, 犹可解也o 虽久, 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说也, 夫善用针者, 取其疾也, 犹拔刺也, 犹雪污也, 犹解结也, 犹决也,
疾虽久, 犹可毕也o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o 刺诸热者, 如以手探汤o 刺寒清者,
如人不欲行o 阴有阳疾者, 取之下陵三里, 正往无殆, 气下乃止, 不下复始也o
疾高而内者, 取之阴之陵泉o 疾高而外者, 取之阳之陵泉也o

                                                                 
本输第二                                                          
  (第一章)                                                      
黄帝问于歧伯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府之所与, 合四时之所出入, 五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浅深之状, 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o 歧伯曰: 请言其次也o
  (第二章)                                                      
  (第一节)                                                    
肺出于少商, 少商者, 手大指端内侧也, 为井木o 溜于鱼际, 鱼际者, 手鱼也, 为荥o
注于太渊, 太渊, 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为俞o 行于经渠, 经渠, 寸口中也, 动而不居,
                       
为经o 入于尺泽, 尺泽, 肘中之动脉也, 为合o 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 中冲,
手中指之端也, 为井木o 溜于劳宫, 劳宫, 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 为荥o 注于大陵,
大陵, 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 为俞o 行于间使, 间使之道, 两筋之间, 三寸之中也,
有过则至, 无过则止, 为经o 入于曲泽, 曲泽, 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 屈而得之,
为合o 手少阴也o
  (第二节)                                                    
肝出于大敦, 大敦者, 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为井木o 溜于行间, 行间,
足大指间也, 为荥o 注于太冲, 太冲, 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 为俞o 行于中封,
中封, 内踝之前一寸半, 陷者之中, 使逆则宛, 使和则通, 摇足而得之, 为经o
入于曲泉, 辅骨之下, 大筋之上也, 屈膝而得之, 为合o 足厥阴也o 脾出于隐白,
隐白者, 足大指之端内侧也, 为井木o 溜于大都, 大都, 本节之后, 下陷者之中也,
为荥o 注于太白, 太白, 腕骨之下也, 为俞o 行于商丘, 商丘, 内踝之下,
陷者之中也, 为经o 入于阴之陵泉, 阴之陵泉, 辅骨之下, 陷者之中也, 伸而得之,
为合o 足太阴也o 肾出于涌泉, 涌泉者, 足心也, 为井木, 溜于然谷, 然谷,
然骨之下者也, 为荥, 注于太溪, 太溪内踝之后, 跟骨之上陷中者也, 为俞o
行于复溜, 复溜, 上内踝二寸, 动而不休, 为经o 入于阴谷, 阴谷, 辅骨之后,
大筋之下, 小筋之上也, 按之应手, 屈膝而得之, 为合o 足少阴经也o
  (第三节)                                                    
膀胱出于至阴, 至阴者, 足小指之端也, 为井金o 溜于通谷, 通谷, 本节之前外侧也,
为荥o 注于朿骨, 朿骨, 本节之后陷者中也, 为俞o 过于京骨, 京骨,
足外侧大骨之下, 为原o 行于昆仑, 昆仑, 在外踝之后o 跟骨之上, 为经o 入于委中,
委中, 腘中央, 为合, 委而取之o 足太阳也o 胆出于窍阴, 窍阴者,
足小指次指之端也, 为井金o 溜于侠溪, 侠溪, 足小指次指之间也, 为荥o 注于临泣,
临泣, 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 为俞o 过于丘墟, 丘墟, 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 为原o
行于阳辅, 阳辅, 外踝之上, 辅骨之前, 及绝骨之端也, 为经o 入于阳之陵泉,
阳之陵泉, 在膝外陷者中也, 为合, 伸而得之, 足少阳也o 胃出于厉兑, 厉兑者,
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 为井金o 溜于内庭, 内庭, 次指外间也, 为荥o 注于陷谷,
陷谷者, 上中指内间, 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为俞o 过于冲阳, 冲阳,
                       
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 为原, 摇足而得之o 行于解溪, 解溪, 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
为经o 入于下陵, 下陵, 膝下三寸, 骨外三里也, 为合o 复下三里三寸,
为巨虚上廉, 复下上廉三寸, 为巨虚下廉也, 大肠属上, 小肠属下, 足阳明胃脉也,
大肠小肠, 皆属于胃, 是足阳明也o
  (第四节)                                                    
三焦者, 上合手少阳, 出于关冲, 关冲者, 手小指次指之端也, 为井金, 溜于液门,
液门, 小指次指之间也, 为荥o 注于中渚, 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 为俞o 过于阳池,
阳池, 在腕上陷者之中也, 为原o 行于支沟, 支沟, 上腕三寸, 两骨之间陷者中也,
为经o 入于天井, 天井, 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 为合, 屈肘乃得之o 三焦下俞,
在于足大指之前, 少阳之后, 出于腘中外廉, 名曰委阳, 是太阳络也o 手少阳经也o
三焦者, 足少阳太阴之所将, 太阳之别也, 上踝五寸, 别入贯肠, 出于委阳,
并太阳之正,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闭癃, 虚则遗溺, 遗溺则补之, 闭癃则写之o
手太阳小肠者, 上合手太阳, 出于少泽, 少泽, 小指之端也, 为井金o 溜于前谷,
前谷, 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 为荥o 注于后溪, 后溪者, 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
为俞o 过于腕骨, 腕骨, 在手外侧腕骨之前, 为原o 行于阳谷, 阳谷,
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 为经o 入于小海, 小海, 在肘内大骨之外, 去端半寸陷者中也,
伸臂而得之, 为合o 手太阳经也o 大肠上合手阳明, 出于商阳, 商阳,
大指次指之端也, 为井金o 溜于本节之前二间, 为荥, 注于本节之后三间, 为俞o
过于合谷, 合谷, 在大指歧骨之间, 为原o 行于阳溪, 阳溪, 在两筋间陷者中也,
为经o 入于曲池, 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为合o 手阳明也o
  (第五节)                                                    
是谓五藏六府之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六三十六腧也o 六府皆出足之三阳,
上合于手者也o
  (第三章)                                                      
缺盆之中, 任脉也, 名曰天突o 一次任脉侧之动脉, 足阳明也, 名曰人迎o
二次脉手阳明也, 名曰扶突o 三次脉手太阳也, 名曰天窗, 四次脉足少阳也,
名曰天容o 五次脉手少阳也, 名曰天牖o 六次脉足太阳也, 名曰天柱o
                       
七次脉颈中央之脉, 督脉也, 名曰风府o 腋内动脉, 手太阴也, 名曰天府o 腋下三寸,
手心主也, 名曰天池o 刺上关者, 呿不能欠, 刺下关者, 欠不能呿, 刺犊鼻者,
屈不能伸, 刺两关者, 伸不能屈o
  (第四章)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 其腧在膺中o 手阳明次在其腧外, 不至曲颊一寸o
手太阳当曲颊, 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o 手少阳出耳后, 上加完骨之上o
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o 阴尺动脉在五里, 五腧之禁也o
  (第五章)                                                      
肺合大肠, 大肠者, 传道之府o 心合小肠, 小肠者, 受盛之府o 肝合胆, 胆者,
中精之府o 脾合胃, 胃者, 五谷之府o 肾合膀胱, 膀胱者, 津液之府也o 少阳属肾,
肾上连肺, 故将两藏o 三焦者, 中渎之府也, 水道出焉, 属膀胱, 是孤之府也,
是六府之所与合者o
  (第六章)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 甚者深取之, 间者浅取之o 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o
秋取诸合, 余如春法o 冬取诸井诸俞之分, 欲深而留之o 此四时之序, 气之所处,
病之所舍, 藏之所宜o 转筋者, 立而取之, 可令遂已o 痿厥者, 张而刺之,
可令立快也o

                                                                 
小针解第三                                                        
  (第一章)                                                      
所谓易陈者, 易言也o 难入者, 难着于人也o 粗守形者, 守刺法也o 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 可补写也o 神客者, 正邪其会也o 神者, 正气也o 客者,
邪气也o 在门者, 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o 未其疾者, 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o
恶知其原者, 先知所经之病, 所取之处也o 刺之微在数迟者, 徐疾之意也o 粗守关者,
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o 上守机者, 知守气也o 机之动, 不离其空中者,
                       
知气之虚实, 用针之徐疾也o 空中之机, 清净以微者, 针以得气, 密意守气勿失也o
其来不可逢者, 气盛不可补也o 其往不可追者, 气虚不可写也o 不可挂以发者,
言气易失也o 扣之不发者, 言不知补写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o 知其往来者,
知气之逆顺盛虚也o 要与之期者, 知气之可取之时也o 粗之闇者,
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o 妙哉工独有之者, 尽知针意也o 往者为逆者, 言气之虚而小,
小者, 逆也o 来者为顺者, 言形气之平, 平者, 顺也o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者,
言知所取之处也o 迎而夺之者, 写也o 追而济之者, 补也o
  (第二章)                                                      
所谓虚则实之者, 气口虚而当补之也o 满则泄之者, 气口盛而当写之也o
宛陈则除之者, 去血脉也o 邪胜则虚之者, 言诸经有盛者, 皆写其邪也o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o 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内而徐出也o 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者, 言实者有气, 虚者无气也o 察后与先, 若亡若存者, 言气之虚实,
补写之先后也, 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o 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者,
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 写则恍然若有失也o
  (第三章)                                                      
夫气之在脉也, 邪气在上者, 言邪气之中人也高, 故邪气在上者, 浊气在中者,
言水谷皆入于胃, 其精气上注于肺, 浊溜于肠胃, 言寒温不适, 饮食不节,
而病生于肠胃, 故命曰浊气在中也o 清气在下者, 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 必从足始,
故曰: 清气在下也o 针陷脉则邪气出, 取之上,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 取之阳明合也o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 言浅浮之病, 不欲深刺也, 深则邪气从之入, 故曰反沉也o
皮肉筋脉, 各有所处者, 言经络各有所主也o 取五脉者死, 言病在中, 气不足,
但用针尽大写其诸阴之脉也o 取三阳之脉者, 唯言尽写三阳之气, 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 言取尺之五里, 五往者也o 夺阳者狂, 正言也o
  (第四章)                                                      
其色, 察其目, 知其散复, 一其形, 听其动静者, 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有知调尺寸大小缓急滑涩, 以言所病也o 知其邪正者, 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o
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者, 言持针而出入也o 气至而去之者, 言补写气调而去之也o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 持心也o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o
所谓五藏之气, 已绝于内者, 脉口气内绝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
有留针以致阳气, 阳气至则内重竭, 重竭则死矣, 其死也, 无气以动, 故静o
所谓五藏之气, 已绝于外者, 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 有留针以致其阴气,
阴气至则阳气反入, 入则逆, 逆则死矣, 其死也, 阴气有余, 故躁o 所以察其目者,
五藏使五色循明, 循明则声章, 声章者, 则言声与平生异也o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第一章)                                                      
  (第一节)                                                    
黄帝问于歧伯曰: 邪气之中人也, 奈何o 歧伯答曰: 邪气之中人高也o 黄帝曰:
高下有度乎o 歧伯曰: 身半已上者, 邪中之也o 身半已下者, 湿中之也o 故曰,
邪之中人也, 无有常, 中于阴则溜于府, 中于阳则溜于经o 黄帝曰: 阴之与阳也,
异名同类, 上下相会, 经络之相贯, 如环无端, 邪之中人, 或中于阴, 或中于阳,
上下左右, 无有恒常, 其故何也o 歧伯曰: 诸阳之会, 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 若饮食汗出, 腠理开而中于邪o 中于面, 则下阳明o
中于项, 则下太阳o 中于颊, 则下少阳o 其中于膺背两, 亦中其经o 黄帝曰:
其中于阴, 奈何o 歧伯答曰: 中于阴者, 当从臂始, 夫臂与, 其阴皮薄,
其肉淖泽, 故俱受于风, 独伤其阴o 黄帝曰: 此故伤其藏乎o 歧伯答曰:
身之中于风也, 不必动藏, 故邪入于阴经, 则其藏气实, 邪气入而不能客,
故还之于府, 故中阳则溜于经o 中阴则溜于府o 黄帝曰: 邪之中人藏, 奈何o 歧伯曰:
愁忧恐惧则伤心, 形寒寒饮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 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o
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若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下, 积于下, 则伤肝o 有所击仆,
若醉入房, 汗出当风, 则伤脾o 有所用力举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 则伤肾o
黄帝曰: 五藏之中风, 奈何o 歧伯曰: 阴阳俱感, 邪乃得往o 黄帝曰: 善哉o
  (第二节)                                                    
黄帝问于歧伯曰: 首面与身形也, 属骨连筋, 同血合于气耳o 天寒则裂地凌冰,
                       
其卒寒, 或手足懈惰, 然而其面不衣, 何也o 歧伯答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胃, 走唇舌而为味o 其气之津液, 皆上熏于面,
而皮又厚, 其肉坚, 故天热甚寒, 不能胜之也o
  (第二章)                                                      
  (第一节)                                                    
黄帝曰: 邪之中人, 其病形何如o 歧伯曰: 虚邪之中身也o 洒淅动形o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见于色, 不知于身, 若有若无, 若亡若存, 有形无形, 莫知其情o
黄帝曰: 善哉o 黄帝问于歧伯曰: 余闻之, 见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o 按其脉,
知其病, 命曰神o 问其病, 知其处, 命曰工o 余愿闻见而知之, 按而得之, 问而极之,
为之奈何o 歧伯答曰: 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 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 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 故根死则叶枯矣o 色脉形肉, 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则为工,
知二则为神, 知三则神且明矣o
  (第二节)                                                    
黄帝曰: 愿卒闻之o 歧伯答曰: 色青者, 其脉弦也o 赤者, 其脉钩也o 黄者,
其脉代也o 白者, 其脉毛o 黑者, 其脉石o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反得其相胜之脉,
则死矣o 得其相生之脉, 则病已矣o 黄帝问于歧伯曰: 五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 何如o
歧伯答曰: 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 其病乃可别也o
  (第三节)                                                    
黄帝曰: 色脉已定, 别之奈何o 歧伯曰: 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 而病变定矣o
黄帝曰: 调之奈何o 歧伯答曰: 脉急者, 尺之皮肤亦急o 脉缓者, 尺之皮肤亦缓o
脉小者, 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o 脉大者, 尺之皮肤亦贲而起o 脉滑者, 尺之皮肤亦滑o
脉涩者, 尺之皮肤亦涩o 凡此变者, 有微有甚, 故善调尺者, 不待于寸, 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 能参合而行之者, 可以为上工o 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 为中工,
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 为下工, 下工十全六o
  (第四节)                                                    
                       
黄帝曰: 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o 歧伯曰: 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o
心脉急甚者为瘛瘲, 微急为心痛引背, 食不下o 缓甚为狂笑, 微缓为伏梁,
在心下上下行, 时唾血o 大甚为喉吤, 微大为心痹引背, 善泪出, 小甚为善哕,
微小为消瘅o 滑甚为善渴, 微滑为心疝引齐小腹鸣o 涩甚为喑, 微涩为血溢, 维厥,
耳鸣, 颠疾o 肺脉急甚为癫疾, 微急为肺寒热怠惰, 欬唾血, 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o
缓甚为多汗, 微缓为痿偏风, 头以下汗出不可止o 大甚为胫肿, 微大为肺痹引胸背,
起恶日光o 小甚为泄, 微小为消瘅o 滑甚为息贲上气, 微滑为上下出血o 涩甚为呕血,
微涩为鼠, 在颈支腋之间, 下不胜其上, 其应善酸矣o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
微急为肥气在下, 若覆杯o 缓甚为善呕, 微缓为水瘕痹也o 大甚为内痈, 善呕衄,
微大为肝痹阴缩, 欬引小腹, 小甚为多饮, 微小为消瘅o 滑甚为疝, 微滑为遗溺o
涩甚为溢饮, 微涩为瘛挛筋痹o 脾脉急甚为瘛瘲, 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 后沃沫o
缓甚为痿厥, 微缓为风痿, 四支不用, 心慧然若无病o 大甚为击仆, 微大为疝气,
腹里大, 脓血在肠胃之外o 小甚为寒热, 微小为消瘅o 滑甚为癃,
微滑为虫毒蝎腹热o 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o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微急为沉厥奔豚, 足不收, 不得前后o 缓甚为折脊, 微缓为洞, 洞者, 食不化,
下嗌还出o 大甚为阴痿, 微大为石水, 起脐以下至小腹, 腄腄然上至胃腕, 死不治o
小甚为洞泄, 微小为消瘅o 滑甚为癃, 微滑为骨痿, 坐不能起, 起则目无所见o
涩甚为大痈, 微涩为不月沉痔o
  (第三章)                                                      
  (第一节)                                                    
黄帝曰: 病之六变者, 刺之奈何o 歧伯答曰: 诸急者多寒, 缓者多热, 大者多气少血,
小者血气皆少, 滑者阳气盛, 微有热, 涩者多血少气, 微有寒o 是故刺急者,
深内而久留之o 刺缓者, 浅内而疾发针, 以去其热o 刺大者, 微写其气, 无出其血o
刺滑者, 疾发针而浅内之以写其阳气而去其热o 刺涩者, 必中其脉,
随其逆顺而久留之, 必先按而循之, 已发针, 疾按其痏, 无令其血出, 以和其脉o
诸小者, 阴阳形气俱不足, 勿取以针, 而调以甘药也o
  (第二节)                                                    
黄帝曰: 余闻五藏六府之气, 荥俞所入为合, 令何道从入, 入安连过, 愿闻其故o
                       
歧伯答曰: 此阳脉之别, 入于内, 属于府者也o 黄帝曰: 荥俞与合, 各有名乎o
歧伯答曰: 荥俞治外经, 合治内府o 黄帝曰: 治内府奈何, 歧伯曰: 取之于合o
黄帝曰: 合各有名乎o 歧伯答曰: 胃合于三里, 大肠入合于巨虚上廉,
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阳, 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胆合入于阳陵泉o
黄帝曰: 取之奈何o 歧伯答曰: 取之三里者, 低跗取之o 巨虚者, 举足取之o 委阳者,
屈伸而索之o 委中者, 屈而取之o 阳陵泉者, 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o
取诸外经者, 揄申而从之o
  (第三节)                                                    
黄帝曰: 愿闻六府之病o 歧伯答曰: 面热者, 足阳明病o 鱼络血者, 手阳明病o
两跗之上脉竖陷者, 足阳明病, 此胃脉也o 大肠病者, 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即泄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 与胃同候, 取巨虚上廉o 胃病者,
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上肢两, 膈咽不通, 食饮不下, 取之三里也o 小肠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时窘之后当耳前热o 若寒甚, 若独肩上热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 若脉陷者, 此其候也o 手太阳病也, 取之巨虚下廉o 三焦病者,
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溢则水留, 即为胀, 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
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 亦见于脉, 取委阳o 膀胱病者, 小腹偏肿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热, 若脉陷, 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 若脉陷, 取委中央o
胆病者, 善太息, 口苦, 呕宿汁, 心下澹澹, 恐人将捕之, 嗌中吤吤然, 数唾,
在足少阳之本末, 亦视其脉之陷下者, 灸之, 其寒热者, 取阳陵泉o
  (第四节)                                                    
黄帝曰: 刺之有道乎o 歧伯答曰: 刺此者必中气穴, 无中肉节, 中气穴则针染于巷,
中肉节即皮肤痛, 补写反则病益笃o 中筋则筋缓, 邪气不出, 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
反还内着, 用针不审, 以顺为逆也o

                                                                 
根结第五                                                          
  (第一章)                                                      
                       
歧伯曰: 天地相感, 寒暖相移, 阴阳之道, 孰少孰多, 阴道偶, 阳道奇, 发于春夏,
阴气少, 阳气多, 阴阳不调o 何补何写o 发于秋冬, 阳气少o 阴气多,
阴气盛而阳气衰, 故茎叶枯槁, 湿雨下归o 阴阳相移, 何写何补o 奇邪离经,
不可胜数, 不知根结, 五藏六府, 折关败枢, 开阖而走, 阴阳大失, 不可复取o
九针之玄, 要在终始, 故能知终始o 一言而毕, 不知终始, 针道咸绝o
  (第二章)                                                      
太阳根于至阴, 结于命门o 命门者, 目也o 阳明根于厉兑, 结于颡大o 颡大者,
钳耳也o 少阳根于窍阴, 结于窗笼者o 窗笼者, 耳中也o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 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o 故暴病者, 取之太阳, 视有余不足, 渎者,
皮肉宛膲而弱也o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 而痿疾起矣, 故痿疾者, 取之阳明,
视有余不足, 无所止息者, 真气稽留, 邪气居之也,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
故骨繇者, 取之少阳, 视有余不足o 骨繇者, 节缓而不收也o 所谓骨繇者, 摇故也,
当穷其本也o 太阴根于隐白, 结于太仓o 少阴根于涌泉, 结于廉泉o 厥阴根于大敦,
结于玉英, 络于膻中o 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o 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
膈洞者, 取之太阴, 视有余不足, 故开折者, 气不足而生病也, 阖折即气绝而喜悲o
悲者, 取之厥阴, 视有余不足o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不通者, 取之少阴,
视有余不足, 有结者, 皆取之不足o
  (第三章)                                                      
  (第一节)                                                    
足太阳根于至阴, 溜于京骨, 注于昆仑, 入于天柱飞扬也o 足少阳根于窍阴,
溜于丘墟, 注于阳辅, 入于天容光明也o 足阳明根于厉兑, 溜于冲阳, 注于下陵,
入于人迎丰隆也o 手太阳根于少泽, 溜于阳谷, 注于少海, 入于天窗支正也o
手少阳根于关冲, 溜于阳池, 注于支沟, 入于天牖外关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
溜于合谷, 注于阳溪, 入于扶突偏历也o 此所谓十二经者, 盛络皆当取之o
  (第二节)                                                    
一曰一夜五十营, 以营五藏之精, 不应数者, 名曰狂生o 所谓五十营者, 五藏皆受气,
持其脉口, 数其至也o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气o 四十动一代者, 一藏无气o
                       
三十动一代者, 二藏无气o 二十动一代者, 三藏无气o 十动一代者, 四藏无气o
不满十动一代者, 五藏无气o 予之短期, 要在终始o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以为常也o 以知五藏之期, 予之短期者, 乍数乍疏也o
  (第四章)                                                      
  (第一节)                                                    
黄帝曰: 逆顺五体者, 言人骨节之小大, 肉之坚脆, 皮之厚薄, 血之清浊, 气之滑涩,
脉之长短, 血之多少, 经络之数, 余已知之矣, 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o 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身体柔脆, 肌肉软弱, 血气剽悍滑利, 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 可得同之乎o
歧伯答曰: 膏梁菽藿之味, 何可同也, 气滑即出疾, 其气涩则出迟,
气悍则针小而入浅, 气涩则针大而入深, 深则欲留, 浅则欲疾, 以此观之, 刺布衣者,
深以留之, 刺大人者, 微以徐之, 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o
  (第二节)                                                    
黄帝曰: 形气之逆顺奈何o 歧伯曰: 形气不足, 病气有余, 是邪胜也, 急写之o
形气有余, 病气不足, 急补之o 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 此阴阳气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则重不足, 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血气皆尽, 五藏空虚, 筋骨髓枯, 老者绝灭,
壮者不复矣o 形气有余, 病气有余, 此谓阴阳俱有余也, 急写其邪, 调其虚实o 故曰:
有余者写之, 不足者补之, 此之谓也o 故曰: 刺不知逆顺, 真邪相搏, 满而补之,
则阴阳四溢, 肠胃充郭, 肝肺内, 阴阳相错o 虚而写之, 则经脉空虚, 血气竭枯,
肠胃辟, 皮肤薄着, 毛腠夭膲, 予之死期o 故曰: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阴与阳,
调阴与阳, 精气乃光, 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o 故曰: 上工平气, 中工乱脉,
下工绝气危生o 故曰: 下工不可不慎也o 必审五藏变化之病, 五脉之应, 经络之实虚,
皮之柔粗, 而后取之也o

                                                                 
寿夭刚第六                                                        
  (第一章)                                                      
黄帝问于少师曰: 余闻人之生也, 有刚有柔, 有弱有强, 有短有长, 有阴有阳,
                       
愿闻其方o 少师答曰: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 审知阴阳, 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
刺之有理, 谨度病端, 与时相应, 内合于五藏六府, 外合于筋骨皮肤, 是故内有阴阳,
外亦有阴阳o 在内者, 五藏为阴, 六府为阳o 在外者, 筋骨为阴, 皮肤为阳o 故曰:
病在阴之阴者, 刺阴之荣输o 病在阳之阳者o 刺阳之合o 病在阳之阴者, 刺阴之经,
病在阴之阳者, 刺络脉o 故曰: 病在阳者, 命曰风, 病在阴者, 命曰痹, 阴阳俱病,
命曰风痹o 病有形而不痛者, 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 阴之类也o 无形而痛者,
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 无攻其阳o 有形而不痛者,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o
急治其阳, 无攻其阴o 阴阳俱动, 乍有形, 乍无形, 加以烦心, 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 其形不久o
  (第二章)                                                      
黄帝问于伯高曰: 余闻形气, 病之先后外内之应, 奈何o 伯高答曰: 风寒伤形,
忧恐忿怒伤气o 气伤藏, 乃病藏, 寒伤形, 乃应形o 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o 黄帝曰: 刺之奈何o 伯高答曰: 病九日者, 三刺而已o
病一月者, 十刺而已o 多少远近, 以此衰之o 久痹不去身者, 视其血络, 尽出其血o
黄帝曰: 外内之病, 难易之治, 奈何o 伯高答曰: 形先病而未入藏者, 刺之半其日o
藏先病而形乃应者, 刺之倍其日o 此外内难易之应也o
  (第三章)                                                      
黄帝问于伯高曰: 余闻形有缓急, 气有盛衰, 骨有大小, 肉有坚脆, 皮有厚薄,
其以立寿夭奈何o 伯高曰: 形与气相任则寿, 不相任则夭o 皮与肉相果则寿,
不相果则夭o 血气经络, 胜形则寿, 不胜形则夭o 黄帝曰: 何谓形之缓急o 伯高答曰: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 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o 形充而脉坚大者, 顺也o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 气衰, 衰则危矣o 若形充而颧不起者, 骨小, 骨小而夭矣o
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 肉坚, 肉坚则寿矣o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肉脆则夭矣o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 必明乎此, 立形定气,
而后以临病人, 决死生o 黄帝曰: 余闻寿夭, 无以度之o 伯高答曰: 墙基卑,
高不及其地者, 不满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 不及二十而死也o 黄帝曰:
形气之相胜, 以立寿夭奈何o 伯高答曰: 平人而气胜形者寿, 病而形肉脱,
气胜形者死, 形胜气者危矣o
                       

  (第四章)                                                      
黄帝曰: 余闻刺有三变, 何谓三变o 伯高答曰: 有刺营者, 有刺卫者,
有刺寒痹之留经者o 黄帝曰: 刺三变者奈何o 伯高答曰: 刺营者出血, 刺卫者出气,
刺寒痹者内热o 黄帝曰: 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o 伯高答曰: 营之生病也, 寒热少气,
血上下行o 卫之生病也, 气通时来时去, 怫忾贲响, 风寒客于肠胃之中o
寒痹之为病也, 留而不去, 时痛而皮不仁o 黄帝曰: 刺寒痹内热奈何o 伯高答曰:
刺布衣者, 以火焠之o 刺大人者, 以药熨之o 黄帝曰: 药熨奈何o 伯高答曰:
用淳酒二十斤, 蜀椒一升, 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种, 皆咀, 渍酒中,
用绵絮一斤, 细白布四丈, 并内酒中o 置酒马矢熅中, 盖封涂, 勿使泄o 五日五夜,
出布绵絮, 曝干之, 干复渍, 以尽其汁o 每渍必晬其日, 乃出干o 干, 并用滓与绵絮,
复布为复巾, 长六七尺, 为六七巾o 则用之生桑炭灸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令热入至于病所, 寒复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o 汗出以巾拭身, 亦三十遍而止o
起步内中, 无见风o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 此所谓内热也o

                                                                 
官针第七                                                          
  (第一章)                                                      
凡刺之要, 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 各有所为, 长短大小, 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
病弗能移o 疾浅针深, 内伤良肉o 皮肤为痈, , 病深针浅, 病气不写, 反为大脓o
病小针大, 气写太甚, 疾必为害o 病大针小, 气不泄写, 亦复为败o 失针之宜,
大者写, 小者不移o 已言其过, 请言其所施o
  (第二章)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 取以镵针于病所, 肤白勿取o 病在分肉间, 取以员针于病所o
病在经络痼痹者, 取以锋针o 病在脉气少, 当补之者, 取以鍉针于井荥分输o
病为大脓者, 取以铍针o 病痹气暴发者, 取以员利针o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 取以毫针o
病在中者, 取以长针o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 取以大针o 病在五藏固居者, 取以锋针,
写于井荥分输, 取以四时o
                       

  (第三章)                                                      
凡刺有九, 以应九变, 一曰输刺, 输刺者, 刺诸经荥俞藏俞也o 二曰远道刺,
远道刺者, 病在上, 取之下, 刺府俞也, 三日经刺, 经刺者,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o
四日络刺, 络刺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o 五日分刺, 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o
六曰大写刺, 大写刺者, 刺大脓以铍针也o 七曰毛刺, 毛刺者, 刺浮痹皮肤也o
八曰巨刺,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o 九曰焠刺, 焠刺者, 刺燔针则取痹也o
  (第四章)                                                      
凡刺有十二节, 以应十二经o 一曰偶刺, 偶刺者, 以手直心若背, 直痛所, 一刺前,
一刺后, 以治心痹, 刺此者, 傍针之也o 二曰报刺, 报刺者, 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 直内无拔针, 以左手随病所按之, 乃出针复刺之也o 三曰恢刺, 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前后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o 四曰齐刺, 齐刺者, 直入一, 傍入二,
以治寒气小深者, 或曰三刺, 三刺者, 治痹气小深者也o 五曰扬刺, 扬刺者, 正内一o
傍内四, 而浮之,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o 六曰直针刺, 直针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o 七曰输刺, 输刺者, 直入直出, 稀发针而深之,
以治气盛而热者也o 八曰短刺, 短刺者, 刺骨痹, 稍摇而深之, 致针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o 九曰浮刺, 浮刺者, 傍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o 十日阴刺,
阴刺者, 左右率刺之, 以治寒厥, 中寒厥, 足踝后少阴也o 十一曰傍针刺, 傍针刺者,
直刺傍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o 十二日赞刺, 赞刺者, 直入直出,
数发针而浅之出血, 是谓治痈肿也o
  (第五章)                                                      
脉之所居, 深不见者, 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 以致其空脉气也o 脉浅者, 勿刺o
按绝其脉, 乃刺之, 无令精出, 独出其邪气耳o 所谓三刺, 则谷气出者, 先浅刺绝皮,
以出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 少益深, 绝皮致肌肉, 未入分肉间也, 已入分肉之间,
则谷气出o 故刺法曰: 始刺浅之, 以逐邪气, 而来血气, 后刺深之, 以致阴气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 以下谷气, 此之谓也o 故用针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也o

                       
  (第六章)                                                      
凡刺有五, 以应五藏o 一曰半刺, 半刺者, 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 此肺之应也o 二曰豹文刺, 豹文刺者, 左右前后针之, 中脉为故,
以取经络之血者, 此心之应也o 三曰关刺, 关刺者, 直刺左右, 尽筋上, 以取筋痹,
慎无出血, 此肝之应也, 或曰渊刺, 一曰岂刺o 四曰合谷刺, 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以取肌痹, 此脾之应也o 五曰输刺, 输刺者, 直入直出, 深内之至骨,
以取骨痹, 此肾之应也o

                                                                 
本神第八                                                          
  (第一章)                                                      
  (第一节)                                                    
黄帝问于歧伯曰: 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 此五藏之所藏也,
至于淫泆离藏则精失, 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 智虑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与,
人之过乎o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o
  (第二节)                                                    
歧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 德也, 地之在我者, 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o
故生之来谓之精o 两精相搏谓之神o 随神往来者, 谓之魂o 并精而出入者, 谓之魄o
所以任物者, 谓之心o 心有所忆, 谓之意o 意之所存, 谓之志o 因志而存变, 谓之思o
因思而远慕, 谓之虑o 因虑而处物, 谓之智o
  (第三节)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o 是故怵惕思虑者, 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 流淫而不止o
因哀悲动中者, 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 气闭寒而不行,
盛怒者, 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 神荡惮而不收o
  (第二章)                                                      
                       
心怵惕思虑, 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脱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o
脾忧愁而不解, 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支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春o 肝悲哀动中,
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o 不精则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 两骨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秋o 肺喜乐无极, 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o 肾盛恕而不止, 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 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卒色夭, 死于季夏o 恐惧而不解, 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o 是故五藏,
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o 是故用针者,
察观病人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得失之意, 五者以伤, 针不可以治之也o
  (第三章)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脾藏荣, 荣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o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o 肺藏气,
气舍魄,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o 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五藏不安o 必审五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 谨而调之也o

                                                                 
终始第九                                                          
  (第一章)                                                      
凡刺之道, 毕于终始, 明知终始, 五藏为纪, 阴阳定矣o 阴者主藏, 阳者主府,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藏, 故写者迎之, 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 气可令和o
和气之方, 必通阴阳, 五藏为阴, 六府为阳, 传之后世, 以血为盟,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 必得夭殃o 谨奉天道, 请言终始o 终始者, 经脉为纪o
持其脉口人迎, 以知阴阳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天道毕矣o 所谓平人者不病, 不病者,
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六经之脉不结动也, 本末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 是谓平人o 少气者, 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o 如是者,
则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写阴则阳脱o 如是者, 可将以甘药, 不可饮以至剂o
如此者, 弗灸o 不已者, 因而写之, 则五藏气坏矣o
  (第二章)                                                      
                       
人迎一盛, 病在足少阳, 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阳o 人迎二盛, 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
病在手太阳o 人迎三盛, 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 病在手阳明o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 溢阳为外格o 脉口一盛, 病在足厥阴, 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o
脉口二盛, 病在足少阴, 二盛而躁, 在手少阴o 脉口三盛, 病在足太阴, 三盛而躁,
在手太阴o 脉口四盛, 且大且数者, 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 死不治o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 命曰关格, 关格者, 与之短期o 人迎一盛,
写足少阳而补足厥阴, 二写一补, 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 疏取之上, 气和乃止o
人迎二盛, 写足太阳, 补足少阴, 二写一补,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 疏取之上,
气和乃止o 人迎三盛, 写足阳明而补足太阴, 二写一补, 日二取之, 必切而验之,
疏取之上, 气和乃止o 脉口一盛, 写足厥阴而补足少阳, 二补一写, 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 疏而取上, 气和乃止o 脉口二盛, 写足少阴而补足太阳, 二补一写,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 疏取之上, 气和乃止o 脉口三盛, 写足太阴而补足阳明,
二补一写, 日二取之, 必切而验之, 疏而取之上, 气和乃止o 所以日二取之者,
阳明主胃, 大富于谷气, 故可日二取之也o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 命曰阴阳俱溢,
如是者, 不开则血脉闭塞, 气无所行, 流淫于中, 五藏内伤o 如此者, 因而灸之,
则变易而为他病矣o
  (第三章)                                                      
凡刺之道, 气调而止, 补阴写阳, 音气益彰, 耳目聪明, 反此者, 血气不行o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 写则益虚, 虚者, 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坚如其故者, 适虽言故,
病未去也o 补则益实, 实者, 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夫如其故而不坚者, 适虽言快,
病未去也o 故补则实, 写则虚, 痛虽不随针, 病必衰去o 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
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o 故阴阳不相移, 虚实不相倾, 取之其经o 凡刺之属,
三刺至谷气, 邪僻妄合, 阴阳易居, 逆顺相反, 沉浮异处, 四时不得, 稽留淫泆,
须针而去o 故一刺则阳邪出, 再刺则阴邪出, 三刺则谷气至, 谷气至而止o
所谓谷气至者, 已补而实, 已写而虚, 故以知谷气至也o 邪气独去者, 阴与阳未能调,
而病知愈也o 故曰: 补则实, 写则虚, 痛虽不随针, 病必衰去矣o
  (第四章)                                                      
阴盛而阳衰, 先补其阳, 后写其阴而和之o 阴虚而阳盛, 先补其阴, 后写其阳而和之o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 必审其实虚o 虚而写之, 是谓重虚, 重虚病益甚o 凡刺此者,
以指按之, 脉动而实且疾者, 疾写之, 虚而徐者, 则补之, 反此者, 病益甚o 其动也,
阳明在上, 厥阴在中, 少阴在下o 膺腧中膺, 背腧中背, 肩膊虚者, 取之上o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o 手屈而不伸者, 其病在筋o 伸而不屈者, 其病在骨o 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o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 稀按其痏, 以极出其邪气o 一方虚浅刺之, 以养其脉,
疾按其痏, 无使邪气得入o 邪气来也紧而疾, 谷气来也徐而和o 脉实者, 深刺之,
以泄其气o 脉虚者, 浅刺之, 使精气无得出, 以养其脉, 独出其邪气o
  (第五章)                                                      
  (第一节)                                                    
刺诸痛者, 其脉皆实o 故曰: 从腰以上者, 手太阴阳明皆主之, 从腰以下者,
足太阴阳明皆主之o 病在上者, 下取之o 病在下者, 高取之o 病在头者, 取之足o
病在腰者, 取之腘o 病生于头者, 头重o 生于手者, 臂重o 生于足者, 足重o 治病者,
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o
  (第二节)                                                    
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 秋气在分肉, 冬气在筋骨, 刺此病者, 各以其时为齐o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齐,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齐o
  (第三节)                                                    
病痛者, 阴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阴也, 深刺之o 病在上者, 阳也o 病在下者,
阴也o 痒者, 阳也, 浅刺之o 病先起阴者, 先治其阴, 而后治其阳, 病先起阳者,
先治其阳, 而后治其阴o
  (第四节)                                                    
刺热厥者, 留针反为寒, 刺寒厥者, 留针反为热o 刺热厥者, 二阴一阳, 刺寒厥者,
二阳一阴o 所谓二阴者, 二刺阴也, 一阳者, 一刺阳也o
  (第五节)                                                    
久病者, 邪气入深o 刺此病者, 深内而久留之, 间日而复刺之, 必先调其左右,
                       
去其血脉, 刺道毕矣o
  (第六章)                                                      
  (第一节)                                                    
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气, 形肉未脱, 少气而脉又躁, 躁厥者, 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o
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 占神往来, 闭户塞牖, 魂魄不散, 专意一神, 精气之分,
毋闻人声,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气至乃休o 男内女外, 坚拒勿出, 谨守勿内, 是谓得气o
  (第二节)                                                    
凡刺之禁, 新内勿刺o 新刺勿内,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 已刺勿怒,
新劳勿刺, 已刺勿劳, 已饱勿刺, 已刺勿饱, 已饥勿刺, 已刺勿饥, 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惊大恐, 必定其气, 乃刺之o 乘车来者, 卧而休之, 如食顷, 乃刺之o
出行来者, 坐而休之, 如行十里顷, 乃刺之o 凡此十二禁者, 其脉乱气散逆,
其荣卫经气不次, 因而刺之, 则阳病入于阴, 阴病出为阳, 则邪气复生, 粗工勿察,
是谓伐身, 形体淫泆, 乃消脑髓, 津液不化, 脱其五味, 是谓失气也o
  (第七章)                                                      
太阳之脉, 其终也, 戴眼, 反折, 瘛瘲, 其色白, 绝皮乃绝汗, 绝汗则终矣o
少阳终者, 耳聋, 百节尽纵, 目系绝, 目系绝, 一日半则死矣, 其死也, 色青白o
乃死o 阳明终者, 口目动作, 喜惊, 妄言, 色黄, 其上下之经, 盛而不行, 则终矣o
少阴终者, 面黑, 齿长而垢, 腹胀闭塞, 上下不通而终矣o 厥阴终者, 中热, 嗌干,
喜溺, 心烦, 甚则舌卷, 卵上缩而终矣o 太阴终者, 腹胀闭, 不得息o 气噫, 善呕,
呕则逆, 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则面黑, 皮毛燋而终矣o

                                                                 
经脉第十                                                          
  (第一章)                                                      
雷公问于黄帝曰: 禁脉之言, 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 营其所行, 制其度量, 内次五藏,
                       
外别六府, 愿尽闻其道o 黄帝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o 雷公曰:
愿卒闻经脉之始生o 黄帝曰: 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o
  (第二章)                                                      
  (第一节)                                                    
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 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 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o 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o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欬,
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为臂厥o 是主肺所生病者, 欬, 上气, 喘喝, 烦心,
胸满, 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o 气盛有余, 则肩背痛, 风寒, 汗出中风,
小便数而欠o 气虚则肩背痛寒, 少气不足以息, 溺色变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者, 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第二节)                                                    
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臑外前廉, 上肩, 出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下入缺盆, 络肺, 下膈, 属大肠o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 贯颊, 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挟鼻孔o 是动则病齿痛, 颈肿o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黄, 口干, 鼽衄, 喉痹,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o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寒栗不复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第三节)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頞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
环唇, 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 循颊车, 上耳前, 过客主人, 循发际,
至额颅o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 入缺盆, 下膈, 属胃, 络脾o 其直者,
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挟脐, 入气街中o 其支者, 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
而合以下髀关, 抵伏兔, 下膝膑中, 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 入中指内间o 其支者,
                       
下廉三寸而别, 下入中指外间o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指间, 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 善呻数欠, 颜黑, 病至则恶人与火, 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心欲动,
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 是为骭厥o
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疟温淫, 汗出鼽衄, 口喎唇胗, 颈肿喉痹,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
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o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其有余于胃,
则消谷善饥, 溺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则胀满,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第四节)                                                    
脾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 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 上内踝前廉, 上踹内,
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 上膝股内前廉, 入腹, 属脾, 络胃, 上膈, 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o 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膈, 注心中o 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 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o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 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 黄疸不能卧, 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第五节)                                                    
心手少阴之脉, 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下膈, 络小肠o 其支者, 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o
其直者, 复从心系却上肺, 下出腋下, 下循臑内后廉, 行手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
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锐骨之端, 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 出其端o 是动则病嗌干,
心痛, 渴而欲饮, 是为臂厥o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黄, 痛, 臑臂内后廉痛厥,
掌中热痛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第六节)                                                    
小肠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 上腕, 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 属小肠o 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 至目锐眦, 却入耳中o 其支者,
                       
别颊上, 抵鼻, 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o 是动则病嗌痛, 颔肿, 不可以顾, 肩似拔,
臑似折o 是主液所生病者o 耳聋, 目黄, 颊肿, 颈颔, 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o 以经取之o
盛者, 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第七节)                                                    
膀胱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眦, 上额, 交巅o 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o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 内挟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属膀胱o
其支者, 从腰中下挟脊, 贯臀, 入腘中o 其支者, 从髆内左右, 别下贯胛, 挟脊,
内过髀枢循髀外, 从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 至小指外侧o
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如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踹如裂,
是为踝厥o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 疟, 狂, 颠疾, 头项痛, 目黄, 泪出, 鼽衄,
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 小指不用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第八节)                                                    
肾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指之下, 邪走足心, 出于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
以上踹内, 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 属肾, 络膀胱o 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 挟舌本o 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o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面如漆柴, 欬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 目如无所见, 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o 是主肾所生病者, 口热, 舌干, 咽肿,
上气, 嗌干及痛, 烦心, 心痛, 黄疸, 肠澼, 脊股内后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热而痛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灸则强食生肉, 缓带被发, 大杖重履而步o 盛者,
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第九节)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络, 下膈, 历络三焦o 其支者,
循胸出,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臑内, 行太阴少阴之间, 入肘中, 下臂,
                       
行两筋之间, 入掌中, 循中指, 出其端o 其支者, 别掌中, 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o
是动则病手心热, 臂肘挛急, 腋肿甚则胸支满, 心中憺憺大动, 面赤, 目黄,
喜笑不休o 是主脉所生病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第十节)                                                    
三焦手少阳之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两指之间, 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 循臑外, 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 布膻中, 散落心包, 下膈,
循属三焦o 其支者, 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 系耳后,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颊至o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 交颊, 至目锐眦o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 嗌肿, 喉痹o 是主气所生病者, 汗出, 目锐眦痛, 颊痛,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第十一节)                                                  
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眦, 上抵头角, 下耳后, 循颈, 行手少阳之前,
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入缺盆o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锐眦后o
其支者, 别锐眦, 下大迎, 合于手少阳, 抵于下, 加颊车, 下颈, 合缺盆,
以下胸中, 贯膈, 络肝, 属胆, 循里, 出气街, 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o 其直者,
从缺盆下腋, 循胸, 过季, 下合髀厌中以下, 循髀阳, 出膝外廉, 下外辅骨之前,
直下抵绝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入小指次指之间o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指之间, 循大指歧骨内, 出其端, 还贯爪甲, 出三毛o 是动则病口苦, 善太息,
心痛, 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有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o
是主骨所生病者, 头痛, 颔痛, 目锐眦痛, 缺盆中肿痛, 腋下肿, 马刀侠瘿,
汗出振寒, 疟, 胸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虚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第十二节)                                                  
肝足厥阴之脉,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 上腘内廉, 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 挟胃属肝, 络胆,
上贯膈, 布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o 其支者,
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o 其支者, 复从肝, 别贯膈, 上注肺o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 丈夫疝, 妇人少腹肿, 甚则嗌干, 面尘, 脱色o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满, 呕逆, 飧泄, 狐疝, 遗溺, 闭癃o 为此诸病,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o 盛者,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第三章)                                                      
手太阴气绝, 则皮毛焦, 太阴者, 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 津液去皮节者, 则爪枯毛折, 毛折者, 则毛先死, 丙笃丁死,
火胜金也o 手少阴气绝, 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笃癸死, 水胜火也o 足太阴气绝者, 则脉不荣肌肉,
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 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 人中满则唇反,
唇反者, 肉先死, 甲笃乙死, 木胜土也o 足少阴气绝, 则骨枯, 少阴者, 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 则肉不能着也, 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 肉软却,
故齿长而垢, 发无泽, 发无泽者, 骨先死, 戊笃己死, 土胜水也o 足厥阴气绝,
则筋绝, 厥阴者, 肝脉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 聚于阴气, 而脉络于舌本也,
故脉弗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唇青舌卷卵缩, 则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胜木也o 五阴气俱绝, 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 目运者, 为志先死, 志先死o
则远一日半死矣o 六阳气绝, 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o
  (第四章)                                                      
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 其常见者, 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无所隐故也o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o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 起于五指间,
上合肘中o 饮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 络脉先盛, 故卫气已平, 荣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o 脉之卒然动者, 皆邪气居之, 留于本末, 不动则热, 不坚则陷且空,
                       
不与众同, 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o 雷公曰: 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o 黄帝曰:
经脉者, 常不可见也, 其虚实也, 以气口知之, 脉之见者, 皆络脉也o 雷公曰:
细子无以明其然也o 黄帝曰: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 必行绝道而出入,
复合于皮中, 其会皆见于外, 故诸刺络脉者, 必刺其结上甚血者, 虽无结, 急取之,
以写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发为痹也o 凡诊络脉, 脉色青, 则寒且痛, 赤则有热o
胃中寒, 手鱼之络多青矣o 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o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o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 寒热气也o 其青短者, 少气也o 凡刺寒热者, 皆多血络,
必间日而一取之, 血尽乃止, 乃调其虚实, 其小而短者少气, 甚者写之则闷,
闷甚则仆, 不得言, 闷则急坐之也o
  (第五章)                                                      
手太阴之别, 名曰列缺, 起于腕上分间, 并太阴之经, 直入掌中, 散入于鱼际o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 虚则欠缺, 小便遗数, 取之去腕半寸, 别走阳明也o 手少阴之别,
名曰通里, 去腕一寸半, 别而上行, 循经入于心中, 系舌本, 属目系o 其实则支膈,
虚则不能言, 取之掌后一寸, 别走太阳也o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
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络o 心系实则心痛, 虚则为头强, 取之两筋间也o
手太阳之别, 名曰支正, 上腕五寸, 内注少阴o 其别者, 上走肘, 络肩o
实则节弛肘废, 虚则生, 小者如指痂疥, 取之所别也o 手阳明之别, 名曰偏历,
去腕三寸o 别入太阴, 其别者, 上循臂, 乘肩, 上曲颊偏齿, 其别者,
入耳合于宗脉, 实则于龋聋, 虚则齿寒痹膈, 取之所别也o 手少阳之别, 名曰外关,
去腕二寸, 外绕臂, 注胸中, 合心主o 病实则肘挛, 虚则不收, 取之所别也o
足太阳之别, 名曰飞扬, 去踝七寸, 别走少阴o 实则鼽窒头背痛, 虚则鼽衄,
取之所别也o 足少阳之别, 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 别走厥阴, 下络足跗o 实则厥,
虚则痿躄, 坐不能起, 取之所别也o 足阳明之别, 名曰丰隆, 去踝八寸, 别走太阴o
其别者, 循胫骨外廉, 上络头项, 合诸经之气, 下络喉嗌o 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
实则狂癫, 虚则足不收, 胫枯, 取之所别也o 足太阴之别, 名曰公孙,
去本节之后一寸, 别走阳明o 其别者, 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o 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也o 足少阴之别, 名曰大钟, 当踝后绕跟, 别走太阳o 其别者,
并经上走于心包下, 外贯腰脊o 其病气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 虚则腰痛,
取之所别者也o 足厥阴之别, 名曰蠡沟, 去内踝五寸, 别走少阳o 其别者, 经胫上睾,
                       
结于茎o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 虚则暴痒, 取之所别也o 任脉之别,
名曰尾翳, 下鸠尾, 散于腹o 实则腹皮痛, 虚则痒搔, 取之所别也o 督脉之别,
名曰长强, 挟膂上项, 散头上, 下当肩胛左右, 别走太阳, 入贯膂o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 取之所别也o 脾之大络, 名曰大包, 出渊液下三寸,
布胸, 实则身尽痛, 虚则百节尽皆纵, 此脉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o
凡此十五络者, 实则必见, 虚则必下, 视之不见, 求之上下, 人经不同络,
脉异所别也o

===========================================================
转贴自http://www.fengshu...se.com
============================================================


[ 此文章被sernchan在2005-11-02 10:21重新编辑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0-24 10:4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82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