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7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旺哥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禪定] 從四禪與四空定看偏空的問題
從四禪與四空定看偏空的問題

█義淨


--------------------------------------------------------------------------------

  後學學佛初期以禪定為主,入坐時持阿彌陀佛聖號,但進入定中佛號總是自動消聲匿跡,自然而然的觀起數息來,令息歸於中柱(脊幹),定於心(妄心),因此得定的速度非常快(邪定)。可是肉身、氣身在很短的時間內衍生了許多問題,經善知識指導,才知道:「潛意識偏空,內心沒有佛菩薩」執著的很深,形成空的業障。四禪及四空定就是我累世主修的項目,它影響我累生學佛的方向與步驟。

這次善知識聞揚楞嚴經,說及第九及第十外道與五處涅槃的邪見,令在下有所省思,願把自己所經歷過的禪定知見,盡力整理歸納供大眾參考,避免大眾如我一偏於空執,落入外道,惑菩提性而不自知。

貳、四禪

一、四禪是指四個次第的禪定:

初禪—喜樂定;二禪—定生喜樂定;三禪—離喜妙樂定;四禪—捨念清淨定。

二、四空定(又名四無色空)指以「識」為緣的觀空之法: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又名想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定

三、未證入初禪之前,稱為「初禪未到第定」,修禪者認為人間之所以有煩惱、疾苦是因為欲望太多,使身心不暢快。禪坐時靜瀘雜念,心觀入出息,並訶五欲棄五蓋,捨離一切欲望,厭離人身,往生後失色身生六欲天與四大部洲。此即是楞嚴經卷十所指七種斷滅中的第1、第2斷滅。

初襌(喜樂定)

禪定者接續「初禪未到第定」的念頭與修法,繼續加功修定。「繫心於一處」(鼻心、眉心、胸口、手指或出入息任何一處均可)。時間久了進入舒適輕安的感覺,血液通泰自然,如人在虛空住,非常舒服,如是精進純熟後,五欲已斷盡,煩憂不再,內心有喜樂的感覺(出定後感覺就沒有了),所以稱為喜樂定。往生時,住於欲界初禪天,楞嚴經的7種斷滅排行第3,稱為第三斷滅。

二禪——定生喜樂定

二禪次第是接續初禪的功夫而來,念頭持續加功,慢慢捨去初禪的粗息身相,「攝心境於一處」定力增強,內心有「明淨」的感覺,此時的「覺」「觀」都不起作用,只是純粹定力定(壓)在那邊而已,因此內心「沒有苦的感覺」,苦既然沒有,相對的內心愉悅的感覺就產生了。(事實上是廷續初禪的喜樂而來)所以二禪叫定生喜樂定「覺、觀」不起作用又名聖默然定。

二禪與初禪所得喜樂稍有不同,初禪是離欲得喜樂,二禪是離「覺、觀」得喜樂。往生時,住於二禪天。以上即是楞嚴經卷十所言:七種斷滅論中的第四斷滅。外道稱為苦盡斷滅。

三禪—離喜妙樂定

三禪的次第是延二禪的能力而來,定的功夫再次轉強且更深入。對於初禪、二禪所衍生的喜樂嫌粗糙,心生不耐,惱人禪定,於是內心捨去粗淺的喜樂,定力強注於「攝心一處」,用功日久法樂從心起遍佈全身,身上毛孔綻放,五根皆悉愉悅,內心住於不苦卻有微細樂的境地中。

二禪沒有喜,只有來自內心微細的法樂佈於全身,故三禪離喜妙樂禪。外道稱名極樂斷滅。楞嚴經卷十指出,此為第五斷滅論,往生後住於色界三禪天。

四禪—捨念清淨定

修定者欲入四禪,內心已能察覺諸苦或喜樂所帶來的過患,從離欲入初禪求得喜樂,到二禪得喜樂,以及三禪的離喜妙樂。從一心勤求大為辛苦及守護著也是苦。一旦失去或修定失敗更加是苦,因此從一到三禪均有大苦之患。由此處內心厭離三禪生起淨念,不再貪戀喜樂,並且捨去種種喜樂,念頭不散動,定心安穩,時久,出入息俱斷,無苦也無樂,空明寂靜,念頭清淨。故此定名為捨念清淨地,又因念頭不動(被壓住了)亦名不動地(非菩薩果位)。外道以為斷滅,在楞嚴經卷十指出此即第六斷滅。

四禪在念頭不動時,修定者若有覺性能輕微起念「誰在入空」或「誰在修空」會在機緣頓入空性中解脫生死,本師南無釋迦牟尼佛即是在四禪時成就正等正覺之佛果。

修定者若沒有警覺起慧觀:「誰在入空」此時即繼續修定,準備入四空定的狀態了。又四禪的神通力強於前三禪,修定者在此最易貪著神通,假使瞋心好勇鬥勝或不明因果神通力妄加介入,就很容易造下因果,結怨各道,成就惡緣,日後業力果報不可思議。

若於四禪次第,俱足善根福報者,亦有可能轉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能夠不著於空廣修善法,利益眾生,但擁有這種修件的人鳳毛麟角。因為不念佛、不供佛、少願力,以禪修定又怎麼可能生四無量心呢?善知識曾言:「菩薩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實修實行而證得,不是單入定修禪觀而得。」

綜合以上所言可以看出四禪是定與慧的分水嶺,不論是因果造業或解脫生死或入於空定均在此一決勝負。

參、四空定

修定者經過了四禪次第後,知道一切色法仍繫縛於心不能自在令心受惱,且相當厭煩色身在修定時所產生的阻力。身觸、喜觸、樂觸或妙樂觸等不離色法,於是滅觸法,遠離色陰,一心觀無量空處用諸法皆空的念,去除種種色(過去的色、現在的色與所生的色),加功日久,心念與虛空相應,即入虛空處定又名無色定。

修定者於虛空處定久了後,心生動搖,內心察覺虛空廣大,深遠不可限量,且虛空是外法不能倚靠,心緣虛空,繫緣多了就散動能念定力散動,為求安穩心改緣於識。苦、空、無法、無常的念對治破空,行功日深,定力漸安隱,隨後憶想三世的心識(過去的心識、現在的心識與所生的心識),一心繫緣於識不起其他異念,時日久遠後,定與識心相應,成就識無邊處定的次第。

修識定者,久於定中又發現識定心與識法相應,三世心識亦無量無邊,心緣無邊過多則散壞於定。所以用心緣心識入定無可倚靠,唯有心無識處,無有倚靠能得安隱。因此捨識處,繫心無所有處,無所有法不是空也不是識,法塵也無分別性,修定者如此明白後,靜息其心,念緣無所有法,捨去一切憶想,久而久之識定凋謝,心與無想的念相應,成就無想定的層次亦名無所有處定。

修定者破色法入虛空定,又破空入識定,識為有想以「不用處」破有想,進入無想定,無想定中如痴如醉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不是真寂靜處,於是「觀心於非有、非無」,憶念過去、現在、未來求之均不可得,沒有形相,亦無處所,所以是非有。又認為心是無為,所以離心即無。若心是無就完全沒有了感覺,沒有感覺所以又不名為心。若心是非無,就更加沒有另一個無。無是破了「有」才是無,不是自己就是無,沒有了「有」才是真正的無,所以叫非無。修定者做此觀時,不見有無相「一心緣中」,不念其他事,日久功深,泯然寂滅,心不動搖,恬然清淨,狀如涅槃相,此即證入非想非非想定(或名非有想非無想定),此定滅盡一切受想,往生後住於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壽盡再墮輪迴中。但此處有與無,非有與非無都是意識心的妄想,不是自性不可言說之情況。

四禪與四空定的修習的方法雖然簡單,得定也很快速,但是卻有極嚴重的負面影響,不能不明白:

一、感應神通的問題:

禪定的過程產生副產品,如感應神通之類的事,修習者於過程中會去觀看、聽聞或去感覺判斷,因此會心生執著,以及用感應去妄加認定某一件事,甚至把所知的境,當成修證得證的知見,形成自以為是及獨立特行的言論舉止,迷惑了世人,除了犯戒律,還有造諸因果,介入因果的可能,故著了神通後果堪慮。

二、完全自力:

修習者從入坐到各次第的定均不是以念佛為主,所以更談不上信佛、拜佛或供養佛,當遇上因果業障時,只有硬挺在那裡以定力壓制業障或者起念:「罪性本空」把一切罪過推向依妄心而生的空裡,所以業障與因果消不去,同樣的要承受。假使以神通力反制各道,只會怨上加怨,仇上加仇,永難化解。缺少智慧覺觀的修行實在不足取法。

三、修法錯誤的問題:

在修習定力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須繫心一處,或繫心一念或緣於識或緣於中或緣於有想或緣於無想,……,等等不同的方式,但都執著一個點上、一個心上、著於念頭上或執著於身體上,所以能查覺身、心、氣息與脈絡因意識不同引起的變化。因此不難想像心安在那裡就著在那裡,因此,法病在不知不覺中就產生了,若再用對治法去治法病,那更加是對治那裡,那裡就著病反而更嚴重,法病還會植入潛意識中影響了來世的肉身與修行。

四、少慈悲心、少願力、少正知見、少福報的問題:

修習定法(空法)者,基本觀念上已偏向空執,很難生起大願力與大慈悲心,也很難用正確的知見去使眾生離苦得樂,也不知道渡生時廣結善緣也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若內心不認同佛菩薩,則對以佛力引導入空這件事會起大疑心。又因為不能深信佛力,所以潛意識也不會有佛菩薩,那自然就不會有淨土、壇城或本尊等等名相的存在,因此福報不足,缺少法緣及助緣,潛意識空空如也,也因此對「相法」的修習極大障礙,對趣入菩薩道修行也就更加困難了。

五、了解了空執所產生的影響之後,佛子應先檢視自己的心念動機是否出於自私自利?是否為自己找藉口掩飾過失?能勇敢的面對千瘡百孔的病軀並對症下藥去接受治療?能否在面對任何人事問題時使它圓融?能否在面臨困境時仍能相信佛菩薩?是否會諱疾忌醫逃避現狀不願面對境界呢?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念頭檢視的明明白白,並且勇敢的接受事實,然後真心起懺悔:所作一切業及所造一切惡因惡念願意承受一切果。因為不斷的檢視念頭,不斷的懺悔,必能使負面因素降至最低,而勇於承認錯誤正是勇敢的表現。這也是內心轉換的開始。

對空的執著立刻要轉換為菩提心的修行是辦不到的,必須重新建立自己能接納的理念,然後再逐步漸進的向前推進,因為本身有太多類別的障礙,須要逐一檢視,剷除與重建,所以在過程上是漫長辛苦的,偏空者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轉化來自內心的空業呢?

要常參加佛學講座,閱讀大乘經典,以改變偏差的知見,不恥下問及打破沙鍋問到底是解決眼前問題的好方法之一,當然,若於「利用」善知識來釋疑解惑,更是最佳選擇。

佛前懺悔與發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正願,可堅定修定者的方向與目標。「遠離外道,不修外道汪,生生世世為佛弟子,以佛的正法,身、語、意為依歸」的正願,可助摒除外道的影響,並確立真正以「佛子」身份學佛的意願,建立對佛法的信心。

在道場內要建立以「服務為目的」的一貫作為,如做雜役、種花鋤草,交通服務、垃圾清掃,……等等,訓練放下身段,改善習氣,體會為別人也是替自己服務的觀念,最後自己必能明白,處理雜務,就是清除自己內心的雜物是同理可證得的。而廣結善緣的機會也在替他人服務生出嫩芽。

供養佛菩薩,禮敬佛菩薩,並且參加法會,接受灌頂,誠心接受善知識指導,可使偏空的業在佛力幫助逐漸化解,同時種下菩提善種,對未來修習相法有莫大助益。

要完全放棄以「數息」為主的入定方式,應改用「念佛」方式入禪定,可以得佛力加持,護法比較願意接近,在業障消除的同時一樣可修出較好的觀力,對入空仍然有幫助。其次是神通感應副產品要能不執著,若常能在佛前起誓:「若慈悲心未增長,渡生的願未生,絕不修神通。」如此可幫助自己去除對神通感應的貪著。未來業障淨除、心念正確與佛相應豈不更妙。

要有決心勇敢面對因果、業障、法病、干擾及病痛纏縛的挑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懺悔之餘不要逃避,隨時提醒自己莫失道心,退失道業,克服內心所生怨賊,在痛苦時,更要勇猛的起正念:「以堅固心擁護道場,並讚嘆佛事,發願鼎力相助成辦大眾修行之事。」或「願作佛事,學習儀軌,發誓克服五蘊身障礙,使眼、耳、鼻、舌、身經修行轉化為有用之身,願學習擔荷起護持道場的重任。」或「願助一切眾生有情,所修利樂圓滿成就。」用種種正念來克服種種纏縛,相信有朝一日,淨除下劣根身,鎧甲自落,壓力頓減,苦盡甘來,豈不快哉。

在摒除偏空障礙及在菩提心升起前,信心毅力、覺性與接受考驗磨練的心要隨時存在,莫讓內心的怨賊有乘之機。並且隨時護住每一寸剛生出的菩提種芽,萬萬不要使它輕易夭折。心志怯弱的小乘行者,目前雖無足夠的能力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但心態要如是想:此是無力量行菩薩願,相法未成,並不等於是縮頭烏龜,有朝一日俱足了相當份量的福、慧資糧時必是可加入菩薩道的行列中。

後學目前仍在努力,希望潛意識也能轉化為「有」的種性,以期趣入相法的領域,說真的,好想好想「希望自己如明燈照亮別人。」誠心感謝一切大眾,感謝善知識,感謝佛菩薩,頂禮南無北方不空成就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0-25 22:5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13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