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5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kent4111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頭銜:夜市扛報紙夜市扛報紙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3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勵志] [轉貼]給自己定位
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給自己定位。
很多人的問題就是不了解自己,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常常覺得自己最努力、獲得的喝采卻最少。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別人對他的評價有很大的落差, 這個人就不容易成功。 所以各位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建立起自己的專業能力。

在觀察過許多成功人士之後,我發現他們不僅工作勤奮, 更重要的是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並且能夠盡情發揮。 有些人以為自己太過專注一項領域,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擔憂前途有限,但是廣泛而不深入的「通才」, 往往也是一個人最大的致命傷。 各位不要忘記:
一個單位留給「通才」的位子,往往只有一兩個,不是董事長就是總經理。

當然,也有「凡事皆通」的人,就像電腦, 有人又會設計、又會裝配、又會行銷、還會寫軟體。 但是,你可能不是這樣的天才。 認清自己不是天才,其實是一件好事, 因為接下來你就可以認真地培養自己的第一專長、第二專長、甚至第三專長, 使自己的附加價值達到最高。 一個人要是只有單一的專長,是不夠的,培養多方面的專長,才能迎接各種挑戰, 通常企業主管也比較欣賞任何挑戰都能接受的人。

第二點是Working hard,也要Working smart。 過去那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 一定要有「功勞」。 別人八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你卻要加班、花十一個小時才能完成, 表面上你很辛苦,實際上公司卻要多付出將近50%的加班費, 這樣是不公平的,也不smart。
所以現在很多公司的政策改變了,八個小時做不完,就帶回家做, 或者加班也沒有加班費。 再不然就減少你的工作量,薪水也凍結,讓別人的薪水升到比你高出八分之三為止。

有人說:我辛勤工作、遵守公司的制度,可是總覺得無法得到主管的肯定或賞識, 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釐清一個觀念: 辛勤工作,不見得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肯定。 辛勤工作是絕對需要的,但是在辛勤之餘,你也要用心思考。
我常常說,有的人一早來上班,就把腦袋放在門口的警衛室, 到下班才去拿來帶回家,上班時間都不用腦筋,這樣當然不行。 一個願意用頭腦的員工,對於下一步該怎麼做,是相當清楚的。 因為他知道公司的需求在哪裡,這樣對一件業務的處理才有規劃的能力和架構, 未來也才有充分的執行與掌控的能力。 如此一來,才能獲得主管的賞識,

簡單地說,除了工作認真之外,也要有優越效能的表現。 各位不能單談效率、不談效能。 「效率」是把事情做得很快,卻不管對錯。 但是把事情往對的方向做,做得很好,這就叫「效能」。 比方說,企業內部在電腦化之前要先做合理化、再做標準化,最後才能電腦化。 很多企業不知道這些,一跳就直接做電腦化, 結果只是把錯誤的事情用電腦做得更快而已。

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是哪個國家?廬森堡。 其次才是德國、美國這些國家,台灣則遠遠落後。 廬森堡每人每小時工作的生產值可以創造48.3美元, 德國與美國分別是35.15美元和32.27美元, 台灣則只有13.25美元,比起香港的22.31美元,都還是差了一大截。

現在網路上有一句講年輕人找工作的七言絕句, 大家都知道吧:

  「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
  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

拿我們跟廬森堡比,人家真的是「數錢數到手抽筋」喔。 所以我們要知道,working smart比working hard更重要。 想出一個更有效率、更聰明的做事方法,將能勝過動員人海戰術的蠻力苦幹。 未來各位企業新鮮人如何發揮自己的才能,來提升公司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將會決定各位在企業中的價值。 僅僅流血流汗,是不夠的。

第三點,「先兵卒、後將帥」, 先從兵卒之路做起,再循序往將帥之路邁進。 剛才我們提到企業新鮮人普遍都有眼高手低的現象, 各位都很年輕,學理基礎都非常扎實,但是在進入企業之後,一切不要太急,
就像練武功一樣,蹲馬步的基本招式一定要練好,才能逐步再修練。 同樣地,身為企業新鮮人, 如果能先學習如何讓你的主管容易管理、容易領導你, 把你的主管當成是顧客,全心服務、讓他滿意, 這樣各位一定能再做是的過程中更了解主管的想法, 進而能夠從主管的角度觀察、處理業務,這樣為將、為帥將是水到渠成。

第四點,要能先融入,後變革。 也就是先融入公司的經營文化,再從事變革的工作。 現在的企業都很強調自己的經營理念、企業形象、文化等各自的風格, 所以對企業新鮮人而言,進入企業服務要有心理準備,
完全開放自己,讓自己很快地融入公司的文化。 當然新人會替企業帶來新的想法、新的改變,但是並不是一進來就想要改變一切。 各位要能追根究柢, 了解一個公司累積這麼多年,會有這樣的文化,一定有它的道理。 假如沒有摸清楚它的背景,就拼命說它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這恐怕是不對的。 剛才也提到,人跟溝通的問題最棘手,也最具挑戰性,
這方面只有學理的基礎是不夠的,你必須先了解別人是怎麼做的。 在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要是你覺得事情真的不對, 就可以用一種比較緩和的方式說: 「我是不大懂啦,但是這個事情要是可以這樣改,不曉得會怎麼樣?」 用這樣的口氣,別hard work法。 態度很重要,許多人本來或許會同意你的意見,卻為了面子問題偏偏就是不同意, 溝通時的口氣和態度,是各位要學習的。 你客客氣氣去跟別人請教,不必用很兇的口氣, 別人也都還是會佩服你,你也就融入這個團體了。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態度: 當你碰到一些看起來不合理的事情的時候, 不妨先把它看成是合理的, 不要一開始就「哇,這個不對,我明天就不幹了!」, 你已經進了寶山,為什麼不拿一點寶藏出來? 發現不合理的事,接著去研究它之所以會如此,就是非常寶貴的學習。 要是還沒有一探究竟就走了,變成入寶山卻空手而回,就實在太可惜了。 假如你能對不合理的事情想出很好的改變之道,你仍然是贏家。 所以,要是有很多你覺得不合理的事情不斷在發生, 或許它們背後也有一 些存在的理由。 你先摸清楚,再力求改善,就不會有什麼不合理的事了。 如果能有這樣的態度,各位就可以「逢凶化吉」、樂在工作, 進一步施展自己的抱負。

最後一點我想提出來的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企業有任何一個提拔人才或升遷的機會時,會留給隨時再做準備的員工。 對於企業新鮮人而言,尤其是要有更好的準備, 隨時有接受各項mission的心裡準備,甚至是mission impossible, 一旦成功,必定會有非常大的成就感,也可以磨練自己的做事方法與態度。 各位未來在工作上可能慢慢會發現,
高學歷與埋頭苦幹只是成功的一部份條件, 真正成功的人常會去做失敗者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做成了一種習慣。 大家發現一件事是「只有責任沒有權力」的時候,通常都不願意去做, 這時候你把它當成一個機會拿來做,在大家都放棄的時候,你就有了成功的機會。 真正成功的人常常保持熱忱,主動多負起一些責任; 常常和別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 常常保持進步、成長,參加講習、訓練等充實自己的方式, 所以一旦機會來臨,他們也就有充分的能力可以大展身手。 換句話說, 就是要有前面一段「見龍在田」的修練,才會有後面「飛龍在天」的能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4-12-06 02:29 |
Ivon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個人商品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驗證會員
級別: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鮮花 x1423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kent4111於2004-12-6 02:29發表的 [轉貼]給自己定位:
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給自己定位。
很多人的問題就是不了解自己,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常常覺得自己最努力、獲得的喝采卻最少。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別人對他的評價有很大的落差, 這個人就不容易成功。 所以各位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建立起自己的專業能力。

在觀察過許多成功人士之後,我發現他們不僅工作勤奮, 更重要的是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並且能夠盡情發揮。 有些人以為自己太過專注一項領域,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擔憂前途有限,但是廣泛而不深入的「通才」, 往往也是一個人最大的致命傷。 各位不要忘記:
一個單位留給「通才」的位子,往往只有一兩個,不是董事長就是總經理。
.......
我覺得有時候要花少許的時間
把事情做好
有時候處理事情的態度是一定要的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10-28 17:5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71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