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85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al8952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7 鲜花 x6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1
[经验分享] 论经络隔膜学说及临床应用
经络的通道,和神经是否等同,一直是有争议。
一处穴位,不管扎多深,都会有针感,经由路线感传头、足之外部,和脏、腑之内部。

经络浅深由「皮、脉、肉、筋、骨」渐层深入,是以:
括痧--括经皮。
针刺--针经脉。
按摩--按经肉。
针刀--拨经筋。
正骨--矫经骨。
(以上不是绝对,这里用以说理)
加之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真是深、深、深。
吾习针灸16年,深深觉得易学难精。

hal8952 敬上






论经络隔膜学说及临床应用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
李庆恒 萧摩 王学方 王瑞庭 田济民 谢宗虎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问世已有两千五百余年了。对于经络系统的存在方式其说不一。中外许多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专门从事现代医学的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诸多假说和结论,并作了精辟的阐述。我国着名生物物理学专家祝总躟教授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手段对人体经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了人体十四条经脉的体表循环走向与《黄帝内经》和宋代铜人模型的经络是基本吻合的。〔注1〕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对经络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但经络为何物,仍是当今医学界有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过了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以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为基础,以近代解剖学、生理学为依据进行了动物试验和研究人员在自身的检测模拟试验,证实经络乃是真气在人体内运行的通道。经络系统从体表到脏腑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完全具有现代解剖学基础的物质。对这一发现我们冠以“经络隔膜学说”。对该学说的解剖生理基础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作以下阐述。

 

一、“经络隔膜学说”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组织形成的隔膜间隙。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皆由最基本的细胞所组成。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其身体组织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若干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组织形成器官,若干器官构成系统。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构成了泌尿系统完成人体的排泄功能,这种系统构成保证了人体的各种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的形成。人体除神经支配组织器官之外,还有经络系统协调支配生理功能完成。而目前对经络的研究还只停留在体表的走行,其实质仍无定论。我们认为,经络系统即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形成的隔膜间隙,全身之隔膜间隙相互贯通形成经络系统。该系统形成了人体各脏腑间的联系沟通,这种沟通使生命现象得以实现并循环往复。某一局部之隔膜间隙出现阻塞或断裂则出现该局部之生理功能异常,也就是局部疾病的出现。如果若干部位之隔膜间隙断裂或阻塞,则出现多种病理现象,造成多种脏腑功能的失调,于是产生了疾病。

目前,经络的体表走行与《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十四条经脉还得不到解剖学的验证,但这些轨迹均可在人体皮下找到相应的组织隔膜间隙。从此间隙的走行也可以看到其大部分是与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组织伴行的。追踪十四条经脉从起始穴位到脏腑之间均可找到连贯之隔膜间隙。该隔膜间隙是一种切实存在的物质,其分支如一棵生命之树逐级分枝,其主脉肉眼可见,由粗至细,由表及里,至组织器官形成微细之通道营养支配脏腑功能。该解剖关系完全可以用现代医学中组织解剖学的观点所解释,其终末部份即第三间隙。为了更进一步证明“隔膜间隙”的存在,举出解剖上的例证:如猪经屠宰后由腿部的一个小口可以吹通猪的全身,家禽类也同样如此。说明在动物身上存在着广泛畅通的气的通道。

 

二、“经络隔膜学说”的生理学基础是靠“真气”运行于隔膜间隙之中,从而产生了多种生理效应。

历代中医学专家都认为经络可以“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可见经络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以甚么形式完成的,我们经过动物试验和人体的自我测试证实,确有“真气”运行于经络之中,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通道,而穴位是经络交汇点即隔膜的交叉点。古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檦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注2〕可见历代医学家早就发现人体内有一种雄厚强悍的气体运行于经络之中,并不参入血脉。以此为基础我们进行了动物试验,用雌性诱导使试验动物产生阴茎勃起,在气血运行之最旺盛时刻以针刺方式,使经络走行部位出现针孔,这时可以明显听到气体溢出的声音,同时阴茎缩小至极限(动物试验情况有录像)。研究人员本人也于1970年春季作了如下的试验,即在勃起的阴茎下方某一部位,以银针刺入白膜,当拔出针体后可听到微弱而清晰的嗤嗤声,一股气流从针孔溢出,随即阴茎缩到比正常疲软状态还要小,排气后感到酸困乏力;此后多年经常感到体力下降,劳累或精神紧张之时异常软弱并在午夜1-2时感到憋气而惊醒,并发冷寒战,同时伴有阴茎抽缩,需用热水坐浴或用毛巾热敷阴部方可缓解。经过几年的推拿按摩命门、肾俞等穴(均用补法),以上症状才逐渐消失,分析其原因是在试验中使“真气”丢失,元气大伤而至。

在此试验基础上,我们还以模拟阴茎作试验,所制作的阴茎模型之解剖层次均以正常阴茎为依据(皮肤、白膜等),即在阴茎海绵体及尿道部位以充气方式使之勃起,并以三通装置连接于血压计,当充气时血压计之汞柱上升。以特制感应圈套于模拟阴茎之中下三分之一处。当向模拟阴茎注入气体后血压计即可显示模拟阴茎勃起后呈现的压力,以同样方法测得正常人阴茎勃起的压力与模拟阴茎完全相同,而模拟阴茎注入液体时则硬度相差较大。〔注3〕这一试验说明,阴茎勃起所产生的硬度是和“真气”填充于阴茎有重要关系。当然,这种“气”是与血脉相伴而行的,“行血气”的解释就在于此。通过试验证实了经络是靠“气”的传导运行而起着控制全身的主导作用。历史上着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中被后人称之为“生理学之父”的埃拉西斯特拉塔在解释生命现象时,提出了“精气学说”,他认为人体有三种管道组成,即动脉、静脉和神经,而神经和动脉一样也是中空的,血液是由静脉输送,而“精气”则分别由动脉和神经输送,就是“动物精气”由神经输送,“生命精气”由动脉输送。〔注4〕这种原始理论代表了当时的医学思想,也可见古人对于“气”在体内运行的观点是中外学者都有共识的。

我们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完成,依靠三大网络系统:即水路、电路和气路组成。水路:即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血液运行的通道;电路:即神经系统,是生物电运行的通道;气路:即经络系统,是真气运行的通道。“真气”乃营卫之气的总和。它和血液与生物电一样,对人体各脏腑起着营养的作用、支配的作用,使各脏腑生理效应得以完成。

 

三、“真气”无形亦有形

“气、血、营、卫”是“真气”的理论基础。“真气”是无形地行于经络之中;“真气”亦有形,可以自由自主地在意识观念的驱动下行于隔膜间隙之中,而积聚或疏导散开。武警战士训练,开砖切石,肢体抵抗棍棒的打击而不受伤害。当未做好“运气”的准备时,同样的打击会如常人一样受到伤害。本文中所述的动物试验更说明“真气”有形。它可以通过锻炼主动积聚,又可以在外围环境的诱导下被动积聚(如生殖勃起)。而被动方法使“真气”泄漏溢出,破坏了隔膜的完整性,“真气”泄漏溢出和阻塞对机体是不利的。现代生理知识证明这种论点是正确的。

近代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体内有极大的潜能。就从肌肉的内力来论,有90%以上的能量没有发挥出来。〔注5〕如何发挥人体的潜能,利用潜能,防病治病是十分现实而具体的问题。“经络隔膜学说”就是从“真气”的运行积聚以推拿手法或练功方法打通阻塞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四、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都是以达到实际的效果为目的。而“经络隔膜学说”的出现其实际意义是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其指导针灸、推拿、气功的临床工作,对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真气”在经络中运行是可以应用一些手法调整的,对于上肢、下肢、腹部等部位欲使气感上行则先刺激该经络穴位下部肌肉,以手指沿经络从该穴位由下至上推按,此时患者即感串胀上行。反复试验分析,只有用“真气”在经络中运行才能解释患者的感觉。

通过若干病例的观察,我们认为,由于经络中运行“真气”,这样使身体组织具有弹性,能抵御外界压力和刺激,缓冲和保护肌体并有保持体温的作用。与经络隔膜伴行之神经系统传导是以生物电的方式运行,设想“真气”是具有“绝缘”作用的物质,从而防止了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流短路和传导紊乱。

由于肌体各组织器官的不断运动,使“真气”在隔膜间隙中不断运行,同时起到按摩冲击作用,这样可以防止其粘连,而随着生命老化,活动减少经络隔膜不断的出现粘连以至阻滞,致使老化加重,以此恶性循环是人体老化重要原因之一,用“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解释老化,再恰当不过了。

气有无孔不入、有孔即泄之特点,当体内某处经络隔膜有破损,则“真气”溢出,同时刺激伴行之神经纤维,使该部分神经末梢放电导致患部疼痛,从这个意义上讲经络之气是人体组织的“侦察兵”。

通过以上临床观察推理所得的结论完全可以解释在针灸治疗中的得气,以及患者酸麻胀感的生理学基础。

得气:当准确刺入穴位,则银针刺进经络隔膜,这时“真气”从针体周围溢出,该穴位周围组织受到气的挤压则出现胀感。术者也会感到针在手下沉紧。

行气:当“真气”自穴位排出时经络隔膜中“真气”向该处流动,使患者感到运动的串感同时由于神经末梢电位短路、正常生物电流方向改变。电位差改变可使患者有触电一样的感觉。以上对针刺之后患者的感觉只有在准确刺入经络隔膜走行的穴位时才会出现。所以,在未能准确刺入经络穴位时则无针感,不能得气便可以圆满地解释了。

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许多外伤等引起的脊柱四肢活动障碍等难治之症,其有的原因就是因隔膜中长期失去运行的“真气”,发生粘连所改变的后果。以此为依据,对因有外伤并经久不愈之患者,在其损伤部位的周围均可触及呈索状物或硬块样结节,这是经络隔膜粘连所致。压之有酸、胀、麻、疼等感觉。在经络粘连的远端则这种感觉减弱。经以特殊的手法按摩、推拿、剥离粘连后其症状则明显减轻,甚至有的立见奇效。根据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有些不恰当的治疗方法会造成经络阻塞使其失去活力。如不恰当地使用激素与奴佛卡因混合液封闭的治疗方法可以加重隔膜间隙的粘连,从而导致经络的进一步阻塞使病情加重。

解剖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体的头颈和脊柱是身体的轴心支架,而五脏六腑均以悬挂方式存在于其上,同时经络学说认为任脉总管周身阴经,督脉总督周身阳经,所以对于一般常见疑难杂症均可在脊柱以及两侧找到因经络阻滞或异常而至的“结节”(异常病变)。以手法拨动疏导并逐步以循经推拿和穴位按摩之方法使阻滞的“结节”扩散消失;致使许多不治之症,多年顽疾达到立竿见影之疗效。既使是一些癌症以及其它慢性疾病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五、“经络隔膜学说”的深入研究将使祖国医学的发展出现长足的进步

“经络隔膜学说”的创立为中医针灸、推拿、气功治疗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为依据可以大大地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同时也使一些治疗方法和手法经过改进做到有的放矢。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微循环瘀滞,代谢产物堆积对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不利,是加速老化过程的重要因素。而人体背部躯干部位则是大面积微循环停滞的好发部位。长期从事文秘工作的人群其体质下降衰老过早,常感疲惫症状均源于此。我们根据“经络隔膜学说”的原理,采用了颈椎和后背推拿的全套治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已经治疗了千余名患者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为了使“经络隔膜学说”进一步造福于人类。我们正在编制自身保健操,应用自我练功的方法达到经络的生理性疏导和协调,从而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我们坚信,经过深入研究推广,人类的青春常驻益寿延年之术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为了实现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我们提出的“经络隔膜学说”将为祖国中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贡献。

 

六、“经络隔膜学说”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对“经络隔膜学说”的研究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

任督二脉总管周身经络,其中运行的“真气”乃营卫之气总和。但是“真气”的提取及“真气”成分的检测还需要诸如气相色谱等现代检测手段,同时理论推导,十四条经络隔膜中的“真气”成分可能各不相同,这种超微量气体成分的研究也是一个现实而又尖端的技术。目前我们仍不能完成。
关于经络隔膜的逐级分枝走行,我们只能对人体的解剖和局部主干及主要分枝有所了解,而对超微结构的观察则需要电子显微镜这样的高级设备,目前我们尚不能完成。
“真气”在经络隔膜间隙中运动决非像血液在动脉、静脉中那样有固定方向,而是定向、往返可逆的运行,其运行的速度需要一些检测设备我们目前也难以达到。
逐步分析,诸如此类之课题,举不胜举。恳望海内外同仁,携手共进,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在经络学说的研究中努力协作,一同攻关。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经络隔膜学说”研究小组
一九九六年八月

 

参考文献

1. 访经络学家祝总禳教授《破译经络“密码”的人》北京日报1992年10月25日版
2.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论》“素问”痹论篇74页第二行
3. 王海江、萧摩等《男子性功能检测仪临床应用100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13卷第三期
4. 谢德秋《亚历山大里亚医学学派》健康报3-4月(96)连载23日
5. 有待开发的人体能(1996.7.18 人民铁道报)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没有资料 | Posted:2007-09-11 01:0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57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