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84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al895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7 鮮花 x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經驗分享] 論經絡隔膜學說及臨床應用
經絡的通道,和神經是否等同,一直是有爭議。
一處穴位,不管扎多深,都會有針感,經由路線感傳頭、足之外部,和臟、腑之內部。

經絡淺深由「皮、脈、肉、筋、骨」漸層深入,是以:
括痧--括經皮。
針刺--針經脈。
按摩--按經肉。
針刀--撥經筋。
正骨--矯經骨。
(以上不是絕對,這裏用以說理)
加之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尅,真是深、深、深。
吾習針灸16年,深深覺得易學難精。

hal8952 敬上






論經絡隔膜學說及臨床應用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總醫院
李慶恆 蕭摩 王學方 王瑞庭 田濟民 謝宗虎

 

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問世已有兩千五百余年了。對於經絡系統的存在方式其說不一。中外許多研究人員特別是一些專門從事現代醫學的學者對此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提出了諸多假說和結論,並作了精闢的闡述。我國著名生物物理學專家祝總躟教授以傳統的中醫理論和現代研究手段對人體經絡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證實了人體十四條經脈的體表循環走向與《黃帝內經》和宋代銅人模型的經絡是基本吻合的。〔注1〕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對經絡的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資料。但經絡為何物,仍是當今醫學界有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經過了長期研究和臨床實踐,我們以祖國醫學的傳統理論為基礎,以近代解剖學、生理學為依據進行了動物試驗和研究人員在自身的檢測模擬試驗,證實經絡乃是真氣在人體內運行的通道。經絡系統從體表到臟腑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完全具有現代解剖學基礎的物質。對這一發現我們冠以“經絡隔膜學說”。對該學說的解剖生理基礎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意義作以下闡述。

 

一、“經絡隔膜學說”的解剖學基礎是人體組織形成的隔膜間隙。

自然界中的生物體(包括動物、植物)皆由最基本的細胞所組成。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其身體組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若干種具有特殊功能的組織形成器官,若干器官構成系統。如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構成了泌尿系統完成人體的排泄功能,這種系統構成保證了人體的各種組織之間的生理功能的形成。人體除神經支配組織器官之外,還有經絡系統協調支配生理功能完成。而目前對經絡的研究還只停留在體表的走行,其實質仍無定論。我們認為,經絡系統即人體各組織器官之間形成的隔膜間隙,全身之隔膜間隙相互貫通形成經絡系統。該系統形成了人體各臟腑間的聯係溝通,這種溝通使生命現象得以實現並循環往復。某一局部之隔膜間隙出現阻塞或斷裂則出現該局部之生理功能異常,也就是局部疾病的出現。如果若干部位之隔膜間隙斷裂或阻塞,則出現多種病理現象,造成多種臟腑功能的失調,於是產生了疾病。

目前,經絡的體表走行與《黃帝內經》所闡述的十四條經脈還得不到解剖學的驗證,但這些軌跡均可在人體皮下找到相應的組織隔膜間隙。從此間隙的走行也可以看到其大部分是與動脈、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組織伴行的。追蹤十四條經脈從起始穴位到臟腑之間均可找到連貫之隔膜間隙。該隔膜間隙是一種切實存在的物質,其分支如一棵生命之樹逐級分枝,其主脈肉眼可見,由粗至細,由表及裡,至組織器官形成微細之通道營養支配臟腑功能。該解剖關係完全可以用現代醫學中組織解剖學的觀點所解釋,其終末部份即第三間隙。為了更進一步證明“隔膜間隙”的存在,舉出解剖上的例證:如豬經屠宰後由腿部的一個小口可以吹通豬的全身,家禽類也同樣如此。說明在動物身上存在著廣泛暢通的氣的通道。

 

二、“經絡隔膜學說”的生理學基礎是靠“真氣”運行于隔膜間隙之中,從而產生了多種生理效應。

歷代中醫學專家都認為經絡可以“行血氣、營陰陽,決生死、處百病,”可見經絡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作用是以甚麼形式完成的,我們經過動物試驗和人體的自我測試證實,確有“真氣”運行于經絡之中,經絡是“真氣”運行的通道,而穴位是經絡交匯點即隔膜的交叉點。古人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檦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于盲膜,散于胸腹”〔注2〕可見歷代醫學家早就發現人體內有一種雄厚強悍的氣體運行于經絡之中,並不參入血脈。以此為基礎我們進行了動物試驗,用雌性誘導使試驗動物產生陰莖勃起,在氣血運行之最旺盛時刻以針刺方式,使經絡走行部位出現針孔,這時可以明顯聽到氣體溢出的聲音,同時陰莖縮小至極限(動物試驗情況有錄像)。研究人員本人也于1970年春季作了如下的試驗,即在勃起的陰莖下方某一部位,以銀針刺入白膜,當拔出針體後可聽到微弱而清晰的嗤嗤聲,一股氣流從針孔溢出,隨即陰莖縮到比正常疲軟狀態還要小,排氣後感到酸困乏力;此後多年經常感到體力下降,勞累或精神緊張之時異常軟弱併在午夜1-2時感到憋氣而驚醒,並發冷寒戰,同時伴有陰莖抽縮,需用熱水坐浴或用毛巾熱敷陰部方可緩解。經過幾年的推拿按摩命門、腎俞等穴(均用補法),以上症狀才逐漸消失,分析其原因是在試驗中使“真氣”丟失,元氣大傷而至。

在此試驗基礎上,我們還以模擬陰莖作試驗,所制作的陰莖模型之解剖層次均以正常陰莖為依據(皮膚、白膜等),即在陰莖海綿體及尿道部位以充氣方式使之勃起,並以三通裝置連接于血壓計,當充氣時血壓計之汞柱上昇。以特制感應圈套于模擬陰莖之中下三分之一處。當向模擬陰莖注入氣體後血壓計即可顯示模擬陰莖勃起後呈現的壓力,以同樣方法測得正常人陰莖勃起的壓力與模擬陰莖完全相同,而模擬陰莖注入液體時則硬度相差較大。〔注3〕這一試驗說明,陰莖勃起所產生的硬度是和“真氣”填充于陰莖有重要關係。當然,這種“氣”是與血脈相伴而行的,“行血氣”的解釋就在于此。通過試驗證實了經絡是靠“氣”的傳導運行而起著控制全身的主導作用。歷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裡亞學派中被後人稱之為“生理學之父”的埃拉西斯特拉塔在解釋生命現象時,提出了“精氣學說”,他認為人體有三種管道組成,即動脈、靜脈和神經,而神經和動脈一樣也是中空的,血液是由靜脈輸送,而“精氣”則分別由動脈和神經輸送,就是“動物精氣”由神經輸送,“生命精氣”由動脈輸送。〔注4〕這種原始理論代表了當時的醫學思想,也可見古人對於“氣”在體內運行的觀點是中外學者都有共識的。

我們認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完成,依靠三大網絡系統:即水路、電路和氣路組成。水路:即血液循環系統,是人體血液運行的通道;電路:即神經系統,是生物電運行的通道;氣路:即經絡系統,是真氣運行的通道。“真氣”乃營衛之氣的總和。它和血液與生物電一樣,對人體各臟腑起著營養的作用、支配的作用,使各臟腑生理效應得以完成。

 

三、“真氣”無形亦有形

“氣、血、營、衛”是“真氣”的理論基礎。“真氣”是無形地行于經絡之中;“真氣”亦有形,可以自由自主地在意識觀念的驅動下行于隔膜間隙之中,而積聚或疏導散開。武警戰士訓練,開磚切石,肢體抵抗棍棒的打擊而不受傷害。當未做好“運氣”的準備時,同樣的打擊會如常人一樣受到傷害。本文中所述的動物試驗更說明“真氣”有形。它可以通過鍛煉主動積聚,又可以在外圍環境的誘導下被動積聚(如生殖勃起)。而被動方法使“真氣”泄漏溢出,破壞了隔膜的完整性,“真氣”泄漏溢出和阻塞對機體是不利的。現代生理知識證明這種論點是正確的。

近代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體內有極大的潛能。就從肌肉的內力來論,有90%以上的能量沒有發揮出來。〔注5〕如何發揮人體的潛能,利用潛能,防病治病是十分現實而具體的問題。“經絡隔膜學說”就是從“真氣”的運行積聚以推拿手法或練功方法打通阻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四、任何一種學說和理論都是以達到實際的效果為目的。而“經絡隔膜學說”的出現其實際意義是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其指導針灸、推拿、氣功的臨床工作,對一些難治或不治之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在臨床治療中發現“真氣”在經絡中運行是可以應用一些手法調整的,對于上肢、下肢、腹部等部位慾使氣感上行則先刺激該經絡穴位下部肌肉,以手指沿經絡從該穴位由下至上推按,此時患者即感串脹上行。反復試驗分析,只有用“真氣”在經絡中運行才能解釋患者的感覺。

通過若干病例的觀察,我們認為,由于經絡中運行“真氣”,這樣使身體組織具有彈性,能抵禦外界壓力和刺激,緩沖和保護肌體並有保持體溫的作用。與經絡隔膜伴行之神經系統傳導是以生物電的方式運行,設想“真氣”是具有“絕緣”作用的物質,從而防止了神經系統的生物電流短路和傳導紊亂。

由于肌體各組織器官的不斷運動,使“真氣”在隔膜間隙中不斷運行,同時起到按摩衝擊作用,這樣可以防止其粘連,而隨著生命老化,活動減少經絡隔膜不斷的出現粘連以至阻滯,致使老化加重,以此惡性循環是人體老化重要原因之一,用“生命在于運動”的觀點解釋老化,再恰當不過了。

氣有無孔不入、有孔即泄之特點,當體內某處經絡隔膜有破損,則“真氣”溢出,同時刺激伴行之神經纖維,使該部分神經末梢放電導致患部疼痛,從這個意義上講經絡之氣是人體組織的“偵察兵”。

通過以上臨床觀察推理所得的結論完全可以解釋在針灸治療中的得氣,以及患者酸麻脹感的生理學基礎。

得氣:當準確刺入穴位,則銀針刺進經絡隔膜,這時“真氣”從針體週圍溢出,該穴位週圍組織受到氣的擠壓則出現脹感。術者也會感到針在手下沉緊。

行氣:當“真氣”自穴位排出時經絡隔膜中“真氣”向該處流動,使患者感到運動的串感同時由于神經末梢電位短路、正常生物電流方向改變。電位差改變可使患者有觸電一樣的感覺。以上對針刺之後患者的感覺只有在準確刺入經絡隔膜走行的穴位時才會出現。所以,在未能準確刺入經絡穴位時則無針感,不能得氣便可以圓滿地解釋了。

我們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證明,許多外傷等引起的脊柱四肢活動障礙等難治之症,其有的原因就是因隔膜中長期失去運行的“真氣”,發生粘連所改變的後果。以此為依據,對因有外傷並經久不愈之患者,在其損傷部位的週圍均可觸及呈索狀物或硬塊樣結節,這是經絡隔膜粘連所致。壓之有酸、脹、麻、疼等感覺。在經絡粘連的遠端則這種感覺減弱。經以特殊的手法按摩、推拿、剝離粘連後其症狀則明顯減輕,甚至有的立見奇效。根據以上觀點,我們認為有些不恰當的治療方法會造成經絡阻塞使其失去活力。如不恰當地使用激素與奴佛卡因混合液封閉的治療方法可以加重隔膜間隙的粘連,從而導致經絡的進一步阻塞使病情加重。

解剖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人體的頭頸和脊柱是身體的軸心支架,而五臟六腑均以懸掛方式存在于其上,同時經絡學說認為任脈總管周身陰經,督脈總督周身陽經,所以對于一般常見疑難雜症均可在脊柱以及兩側找到因經絡阻滯或異常而至的“結節”(異常病變)。以手法撥動疏導並逐步以循經推拿和穴位按摩之方法使阻滯的“結節”擴散消失;致使許多不治之症,多年頑疾達到立竿見影之療效。既使是一些癌症以及其它慢性疾病也能減輕症狀,延長生命。

 

五、“經絡隔膜學說”的深入研究將使祖國醫學的發展出現長足的進步

“經絡隔膜學說”的創立為中醫針灸、推拿、氣功治療疾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此為依據可以大大地提高中醫治療疾病的療效,同時也使一些治療方法和手法經過改進做到有的放矢。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人體微循環瘀滯,代謝產物堆積對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不利,是加速老化過程的重要因素。而人體背部軀幹部位則是大面積微循環停滯的好發部位。長期從事文秘工作的人群其體質下降衰老過早,常感疲憊症狀均源于此。我們根據“經絡隔膜學說”的原理,采用了頸椎和後背推拿的全套治療方法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已經治療了千余名患者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為了使“經絡隔膜學說”進一步造福于人類。我們正在編製自身保健操,應用自我練功的方法達到經絡的生理性疏導和協調,從而達到自我保健的目的。我們堅信,經過深入研究推廣,人類的青春常駐益壽延年之術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為了實現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我們提出的“經絡隔膜學說”將為祖國中醫學的發展和全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貢獻。

 

六、“經絡隔膜學說”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研究條件的限制,我們目前對“經絡隔膜學說”的研究還有許多困難需要解決。

任督二脈總管周身經絡,其中運行的“真氣”乃營衛之氣總和。但是“真氣”的提取及“真氣”成分的檢測還需要諸如氣相色譜等現代檢測手段,同時理論推導,十四條經絡隔膜中的“真氣”成分可能各不相同,這種超微量氣體成分的研究也是一個現實而又尖端的技術。目前我們仍不能完成。
關於經絡隔膜的逐級分枝走行,我們只能對人體的解剖和局部主幹及主要分枝有所了解,而對超微結構的觀察則需要電子顯微鏡這樣的高級設備,目前我們尚不能完成。
“真氣”在經絡隔膜間隙中運動決非像血液在動脈、靜脈中那樣有固定方向,而是定向、往返可逆的運行,其運行的速度需要一些檢測設備我們目前也難以達到。
逐步分析,諸如此類之課題,舉不勝舉。懇望海內外同仁,攜手共進,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在經絡學說的研究中努力協作,一同攻關。為人類健康貢獻力量。

 

“經絡隔膜學說”研究小組
一九九六年八月

 

參考文獻

1. 訪經絡學家祝總禳教授《破譯經絡“密碼”的人》北京日報1992年10月25日版
2.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學概論》“素問”痺論篇74頁第二行
3. 王海江、蕭摩等《男子性功能檢測儀臨床應用100例報告》中華泌尿外科雜誌第13卷第三期
4. 謝德秋《亞歷山大裡亞醫學學派》健康報3-4月(96)連載23日
5. 有待開發的人體能(1996.7.18 人民鐵道報)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沒有資料 | Posted:2007-09-11 01:0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22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