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1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明空不二
(摘自《活的智慧與方便》)

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

    究竟的智慧是佛性的根本,也就是我們講的“無知”的相反,也可以說是一種瞭解、一種覺知。如果我們知道覺知的主體,這就是究竟的智慧。相對地來說,智慧可以說是一種敏銳的覺知,這覺知是可以培養的。比如經過修定,或者修行、修法,我們便能夠得到智慧。所謂“得到”的意思,並不是從外取得,它的意思是因為我們本來具有,所以可以得到。但是從絕對的觀點來看,無明的本質就是智慧。從究竟而言,心的本質就是覺知。要發展這種智慧,定力是很重要的,可以幫助我們修空。例如說,開車時,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會出車禍,這是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照此慢慢培養定力,就會成為智慧。

我們的心常有一種盲目的期望,因而產生很多希望和恐懼。比如說,你認為自己明天還會活著,這表示你對以前發生的事以及現在圍繞著你的一切,沒有敏銳的知覺,因為就在目前正有許多人瀕臨死亡的邊緣,這就是盲目的期望。我們應該有聰明的預期,而不是盲目的期望。譬如目前你很快樂,你應該預期這種情形會改變,因為在我們的生命裏,從來沒有一個快樂是永遠的,這種事情已經改變太多次了。因為我們盲目期望,所以對目前的快樂很執著,但總有一天快樂會過去;當我們和快樂分開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沮喪。如果我們能夠瞭解這一點,就有所稱的敏銳的覺知。

要發展敏銳的覺知,有兩種方法。首先我們要培養這種覺知,我們應該去聽聞有關的開示,或閱讀有關的經典書籍,並逐漸養成這種習慣。我們的心是非常多面及富彈性的,所以任何東西都能容納接受。多半時候,我們沒有敏銳的覺知,是因為我們把自己慣壞了。例如,你們交了我這個新朋友,也許你們認為我可以對你們的生意有幫助,這對你們而言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很不喜歡別人在我面前搔頭,那麼你們就會克制,就是頭再癢也不去搔,這就是覺知,覺知是由注意而產生的。為了發展覺知,我們必須很注意。但漸漸地,因為我們變熟,成為朋友,大家被這種情形慣壞,慢慢地注意力就降低了,我對大家漸漸就不再重要,然後慢慢地不再被需要。你們慢慢地會對我不耐煩,會在我面前搔頭。為什麼?因為你們對我不在乎,這種不在乎會毀掉自己的注意力。當沒有注意力時,就會失去覺知,就再也沒有友誼了。我在這裏試著以此為例來解釋什麼是注意力。為了發展這種注意力,我們要修定。

其實修定是佛教的一種花樣。許多大師都告訴我們:我們妄想太多了,現在我們要集中,比如集中在佛像上,好好修定。但妄想是如此之多,從早上到現在,我們已經打了上百萬個妄想;因為如此之多,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在妄想之流中,我們東奔西跑,就因為如此散亂,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正在散亂中,也不知道是如何散亂。當知道自己在散亂時,已經太晚了,我們總是說知道得太晚了,其實我們一直就是如此散亂。因為如此散亂,不但修習佛法不成,甚至世俗的事業也做不成功。因為心是如此散亂,我們會抱怨自己的記憶不好,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集中精神。例如,他說明早八點要見你,那麼從現在到明早八點前,你都會擔心。如果你沒事,就不會擔心,這種擔心會使人衰弱。你也可以如期進行,但有敏銳的覺知,就是智慧;如此,自然就會很放鬆。所以,一旦有人要你集中在某個定點上,不出五分鐘,你就會開始抱怨:我沒有辦法集中啊!我的心到處亂跑,很多很多妄想都產生出來了!實際上,這就是佛教大師希望你這樣講的一個結果。到目前為止,你終於發現你自己是散亂的,一般人根本連知道都不知道。我們一旦能夠發現自己是散亂的,慢慢地,就會發現那個散亂者是誰!如果你真的瞭解誰在那兒散亂,這個就是覺知,這是發展覺知的另一種方法。

現在,可以談一談什麼是智慧。也許我們可以把智慧分成很多類,譬如究竟智慧、相對智慧,或是“舉例子”的智慧。什麼是真實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什麼是佛呢?相對上來說,佛是頭上有肉髻,去過菩提迦耶的那個人;但究竟上來說,佛和你並沒分別。你也可以把智慧分成五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等等,或是分成三類,根、道、果三種;不論如何分,都是一樣的。

先談五智。五智是果上的智慧。在究竟上來說,等於是佛的心;在相對上來說,我們可以去研究、去修行。它有兩種特性,一為空,一為明。要瞭解這兩者,必須先瞭解心的本性,否則很難瞭解什麼是智慧。我們要瞭解三界是唯心的,這說起來很容易,但修證起來卻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心不讓自己修行。例如很美的花,從理論上而言,我們知道花就是我們的心,但實際上,我們要去市場才買得到,我們會覺得花跟自己是分開的;但在實相上,萬法唯心,我們可以這樣確定:主體和客體是同時出現的。這一點,在印度是被人引用最多的論證。外在有各種現象,但這一切現象在我們的心產生之前,都不可能產生。舉例來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六個感官系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沒有六個外在目標(六塵)。比如在座各位,一定有人今天才看到我的。在這個世界上,以前我不存在你的世界,因為世界是你的世界,那麼現在你看到我了,你可能會這麼想:這個人一年以前一定在印度某個地方。這是你把現在的現象投射到以前。你也可能會這麼想:這個人以前頭上長角,來臺灣前鋸掉了。但是你多半不會這麼想,因為你有一個很堅固的習性,認為人的頭上不長角。由這一點可以證明一切唯心。

如果這個解釋你不太同意,我們後面可以再談談,或再辯論。但是如果你去找心,心在哪里?如果你去創造一切事物的心的時候,那麼究竟是誰創造了這個心?那麼心是什麼呢?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東西叫做心,所謂“心”,只是一個名字,我們對心的看法只是一個概念。那麼心到底是什麼?在修行的時候,如果你努力去找心,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東西叫做心,那麼是誰知道沒有心?一定有人知道沒有心,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沒有人去知道空了。但是,如果一切都是空,是誰知道一切都是空呢?“心”知道“心”是空?對,這就是究竟智慧,也可以說是究竟覺知。為了心的兩種特質,我們給了它很多非常美的名字。由於“空”的特質,我們叫它法身;由於“明”的特質,也就是“瞭解空”的特質,我們叫它報身。實際上,這兩者是合一不可分開的。“空”和“瞭解空”,二者是不可分的,分別就是一種痛苦。任何特質如果分開為主觀和客觀,就是痛苦的開始。因為主觀為了去瞭解、去感謝、去利用客觀,必須做很多事情,做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痛苦。我們剛剛所談的這些是屬於相對的智慧,以此為基礎,可以談談五智:大圓鏡智。所謂大圓鏡智,並不是跟智慧完全不同的東西。大略來講,智慧有五種特質,談到智慧時,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應該把智慧和空性完全分開。很多人好像覺得空是一個目標物,是一個我們要弄清楚,要去瞭解的目標物。如果你把“空性”分開,成為一個你要去瞭解的東西,那麼這個“去瞭解的主體”就已經不能空了。如果你認為“瞭解的主體”本身就是智慧,那麼我們便給了它兩種不同的名字。對於喜歡有不同見地的人,就給予“空”這個名字;對於想修行的人,或對“覺”有很多執著的人,就給它一個叫“智慧”的名字。

有很多人認為“空”好像是一個空間,事實上不是的,它可以說是一種瞭解的潛力,這點很重要。以前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同學們經常說,講“空”並不殊勝,我們要講“滿”。這個講法是對的,“空就是滿”,被一切事情所充滿。舉例來說,前面坐的這一位,有人覺得他好看,有人認為他很醜;對同樣的物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我們說美是指一個物件,如果此物件不具空的特質,我們每人看他應該都是美的,但他不是絕對的美,有人覺得他是醜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空——因此有人可以看他是美,有人可以看他是醜。但是,你也可以說他是滿,被一切美醜所滿。在這個觀點上來說,空和滿所代表的意義完全相同。我講一個我的故事,可是你們不要太當真。我的一切並不都是跟我的老師學的,也有從別的方面學了一點相對的真理。我學空性學了十八年,可是一旦頭痛、肚子痛的時候,空性一點也幫不上忙,那時候,我會立即向上師祈禱,我認為上師是一定具體存在的,一定會從他那裏得到加持。可是這個跟我學的卻是兩回事,我學的都是空啊空的,可是做的都是不空,實際上,向上師祈禱比空更有效。但有時候我也想,正因為它是空,所以有效,如果不是空的話,就不會有上師在這裏幫助我,也不會有一個我在接受上師的幫助。所以,不要忘了,空是生命的一種特質,不要把它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來。

有一次我到美國,參觀了環球小姐選美,結果我認為最醜的女孩子竟然當選環球小姐。那時候,我覺得所有參加的人都很悲哀,因為沒有人能看到真正的美,全在為自己的想像拼命爭鬥,沒有人看到真正的美就是空。如果是在佛土,根本不會有選美會,每個人在那裏都是環球小姐,因為每個人都一樣空。在我們這個世界裏,我們的分別非常強烈,因而產生了很多執著,使我們變得很忙碌,忙得要去辦選美這一類根本做不到的事。比這更糟的是,那裏有十個裁判,他們怎麼可能選一個這麼醜的人來當環球小姐?至少有一個我不贊成,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做這種不可能的事。在臺灣有三個電視頻道,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所以看一個頻道時,其他的頻道都看不到了。如果佛到紐約的話,紐約五十個電視頻道,他可以同時看到,而且是開始的、中間的、結束的同時看到。我常覺得,佛大概不會喜歡偵探片,因為那樣子的話就沒有懸疑氣氛了。

現在回頭來討論心。心的本質是空,這是我們自己要證得,而不是從外取得的。心的本質是空和明,也可以叫它做法身、報身,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所以應該去瞭解並證悟。如果以水晶做比喻,透明的水晶本身比喻為空、為法身,水晶所映現的彩虹為明、為報身。這個水晶球,每個人都有,就是佛性。現在水晶被一塊很髒的布包裹著,放在盒子裏,比喻為無明。但是水晶即使放在盒內千年,虹光並不會因之減少。就像這樣,我們本具的佛性,雖然為無明所覆,當我們把水晶拿出來放在太陽光下,彩虹就會現出來了。太陽比喻為上師,或者我們所修的道。如果沒有太陽的照射,便沒有虹光的映現;沒有上師教導,我們就不能體會自己的佛性。但就像虹光是水晶本有,並非太陽給的,上師並不能把佛性給我們,只是沒有上師的指引,我們沒有辦法瞭解自己本具的佛性。在這觀點上,我們就有所謂因、道、果的智慧。因就是佛性,道是上師所給的方便,果就是因本身,當我們修到最後,又回到因。

這果有五種,其本性都是空。

一、大圓鏡智

為什麼要取“大圓鏡智”名字?因為空性本身就跟鏡子一樣。雖然美醜形相都可以從鏡內顯現出來,但是鏡子本身完全不受污染分別,大小品質都不會改變;就像這樣,空性從來不變,但是不同的觀察者去觀察,就有輪迴、有涅槃,所以稱之為大圓鏡智。

二、妙觀察智

在究竟上,這種智慧了知所有事情都是同樣的,其本性都是空。因為知道一切事情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它就能觀察得更好。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正因為它不去分別、不去觀察,所以它分別觀察得最好。佛有這種智慧,所以對小乘根器的人,就教他去出家,自求解脫;希望遠離貪欲的人,就教他修不淨觀;對另外一些人,他卻說光修不淨還不夠,還要修空觀;有些人知道外在並沒有可以貪執的物件,一切都是心,佛便教導他們好好馴心;至於知道貪欲本身就是智慧的人,佛便知道如何教導不同層次的人,因為所有事情根本都是平等的,都是空。

三、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就是剛才解釋的一切,其性平等。輪回與涅槃平等,佛與眾生無差,主體與客體也沒有分別。修定與修定者沒有兩樣,一切現象本性都是相同的。

四、成所作智

這是智慧的另一種特質。因為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從開始時就是圓滿的。舉例來說,他可以化身無量,也可以在微塵裏跳舞;他可以做這樣的事,因為對他而言,沒有一個叫做“微塵”的所謂“小”的東西,也沒有稱為“佛”的比較“大”的東西。但對我們來說,問題就很大,因為我們認為小的就小,認為大的就大,我們不知道這兩種情形是互相依靠的。如果有一天有人頭撞到牆壁,我們只會去想到牆硬,從來不會去想是自己的頭太軟。其實如果沒有頭,便沒有一個用頭可撞的牆。對我們而言,牆是一個自己以外很硬的東西,頭是自己一個很軟的東西,所以為了讓頭高興,我們就把牆揍一頓或推倒。但是佛不會這樣做,佛瞭解兩者皆空,每件事都是完滿的,沒有痛苦,也沒有誤解。

前面四種智慧的總集,稱為法界體性智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8-04-01 21:3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1889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