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24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廈門大學問答如來藏存在否
所謂現空不二,「現」是指如來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對於識與如來藏的關係,
覺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為喻:如來藏相當於大海的本體,阿賴耶識是大海的底層,
而其他心識則是上面的波濤。動蕩的波濤,與相對平靜的海底,其實都是以大海為本體。
同樣,所有心識的本體,就是如來藏。

問:那識和智有什麼差別?
索达吉堪布*
答:所謂識,就是各種分別或無分別的識聚;而所謂智,是指斷除人我、
法我後證得的通達一切萬法的有境。通過修行,識轉依後就成了智。

(一) 問:在藏傳佛教的五大門派里,有四派認同如來藏思想,只有格魯派持中觀應成派思想,反對如來藏存在,認為畢竟空,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
答:其實,格魯派並不排斥如來藏。
在章嘉國師、第五世達賴喇嘛、克珠傑等格魯派大德的論著中,都描述了如來藏如何存在,以及如何現前的道理。只不過,在跟覺囊派辯論時,他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語言也很犀利,但這些並不能說明他們不承認如來藏。
再說,就中觀應成派本身來講,他們是肯定承認如來藏的。像龍猛菩薩、月稱論師,他們在抉擇勝義諦時,一切萬法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如來藏空不空呢?當然也是空的。如《大乘入楞伽經》里說:「如來藏的本體空無相無願、不生不滅……」[1]可見,如來藏也同樣攝於三解脫門,也是離戲空性的。但是在空性的同時,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也不是。
如果按你說的,格魯派認為「是」——因為是空的,所以如來藏不存在,那等於否認了所有本尊,以及密宗的各種修法。但他們怎麼會這麼承認呢?絕對不會。
問:在藏傳佛教里,為什麼要稱紅教、黃教、花教、白教呢?
答:這種說法,藏地沒有。
藏地各教派的命名,有些是用時間,比如寧瑪派是舊派,格魯派是新派;有些是用地名,比如薩迦派,「薩迦」意為灰白色的土;而有些是用意義,比如噶當派,「噶當」的意思,就是將釋迦牟尼佛的一切教言都當作修行的教授。
但在漢地某些信士、學者的說法中,好像紅教就是穿紅色衣服的,黃教就是穿黃色衣服的,那花教,是不是就要穿得花花綠綠了?
(二) 問:我是廈門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佛教哲學。請問,空性和如來藏是什麼關係?
答:這二者是不二的,也就是現空不二。
所謂現空不二,「現」是指如來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當一個人開悟時,一定會同時具有現與空兩種境界。此時,因為他了達了空分,所以對任何法都不執著,也就是所謂的「看破了」;而因為同時也安住明分,所以會興起大悲,修持善法、積累資糧。從一地到十地之間,都是如此。
開悟時既有智也有悲,這就是智悲雙運;進入修道以後,隨着明分越來越明清,功德也越來越增上;而這種不二的境界究竟了,就稱為佛。
因此,如果分開理解,空性和光明可以說是兩個,但從真實的層面上講,二者是無別的。
(三) 問:我是法學院的碩士生。我聽說藏傳佛教中有吃肉的現象,但佛經里說「食肉者斷大悲種」,請問師父,這個您怎麼解釋?
答:《楞伽經》里說「不戒肉則斷慈悲種子」[2],這一點,藏傳佛教是完全承認的。而且,根據《大般涅槃經》[3]的觀點,藏傳佛教也認為:如果是大乘佛教,就應斷絕肉食,所謂「食三清凈肉無過」,只是小乘的說法而已。所以,很多大德也造了論典勸人吃素。
但從歷史上看,為什麼藏地就沒有漢地那樣的吃素傳統呢?這個原因,我在其他論典中講過,希望你能夠理解。不過,對於你們的傳統,我們都特別隨喜讚歎,如今很多寺院也基本是素食了。
問:有人說,藏傳佛教的樂空雙運是受了印度性力派的影響,請問您怎麼看?
答:樂空雙運,不是從印度性力派傳來的,它是密宗《時輪金剛》的最高修持方法,但這種修法,在寺院中一般沒有人行持。
不過,它的理論基礎,顯宗的經論中也處處都有,像六祖的「煩惱即菩提」——貪、嗔、痴是菩提,這就是樂空雙運的觀點;而如果能落實到修持上,到了最高境界時,的確是轉煩惱為菩提。所以,不要說密宗,顯宗也成立這一點。
當然,對此不太了解的人,也許會從自己的文化背景出發,輕易評判這些高深的教義,但這樣做,其實是很不妥當的。你們可以去藏地的寺院看看,看看他們在做些什麼,在怎樣地守護戒律,也看看密續是怎麼說的,和顯宗有何差別……
二十多年了,在我潛心研究藏、漢這兩種不同傳承教義的過程中,可以說,沒有發現一處相違的地方。如果真的有,那我也不會執迷不悟,一味袒護自宗的觀點,這又何必呢?我也知道什麼是公正。
因此,大家一定要擦亮慧眼!
問:我看過師父講的《弟子規》,知道您也在弘揚傳統的儒家文化,請問當時您這樣做,是出於什麼樣的發心呢?
答:我對儒家思想,一向都有很大的興趣。
不僅是《弟子規》,這幾年以來,我還學習了《論語》、《中庸》、《大學》、《三字經》,並將個別論典譯成了藏文。我非常欣賞儒家的理念,比如,怎麼為人處事、怎麼孝順、怎麼恭敬……不過可惜的是,這些傳統現在基本都沒有了。
為什麼要講《弟子規》呢?也許你們覺得,由其他民族的人來弘揚你們的文化,有些不合理,但是當時我學了以後,感覺非常歡喜,覺得這裡面講的和佛教的意思很相順,很值得學習。尤其是年輕的佛教徒,不從這些方面有個約束的話,在以後的生活中,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便。
當然,對裡面的個別理念,我是有看法的。但這個不要緊,就算是人和人接觸,也難免有看法,何況是不同的思想?所以,重要的是,讓自他都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四) 問:我是學自然科學的。佛教認為生命有輪迴,但在自然科學看來,這是比較難以接受的,請問,有什麼方法能證實輪迴呢?
答:一個學自然科學的人,不接受輪迴的說法,這一點我非常理解。
因為它關係到心的問題。但在現在的課程里,這方面仍是空白,自然科學的方向不是研究心,那些儀器也觸及不到心的本源。所以,到目前為止,他們在心的領域內並無突破性進展,這是西方科學界所公認的。
不過,對於輪迴的案例,許多科學家是承認的。像哈佛、耶魯等的英美學者,他們在長期觀察、審慎研究之後,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結論。這類文章,我們「智悲翻譯中心」最近翻譯了許多,你們可以去看看。
當然,不僅是他們,像愛因斯坦、牛頓等這樣的科學先驅,其實也相信輪迴。這一點,從他們的傳記、講話中不難看出。既然如此,如果你只承認牛頓的部分學說——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理論,而否認他對生命延續的認識,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我們說有來世,你們不接受可以,但是科學家也說有輪迴,是不是值得深思呢?
問:對於如來藏,我們怎樣才能利用它的一些功能呢?
答:如來藏,也就是我們的真心。對於這個真心,首先要從理論上了解,了解以後,當你真正有所開悟時,它的部分功能就現前了。像禪宗大德所具有的超凡智慧,就是從這裡來的;現在人在禪修以後,調節了身心、對治了煩惱,也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你想利用它的功能,就要學着修心。修心,是對心的一種訓練,這和鍛煉身體不一樣。身體鍛煉好了,人會健康,而心一旦訓練到位了,種種功德便會紛至沓來。
(五) 問:我是中國哲學的博士生。請問,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有什麼差別?
答:阿賴耶識,是具有微細分別的心識;而如來藏是眾生的佛性,遠離分別,不能與識混為一談。
對於識與如來藏的關係,覺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為喻:如來藏相當於大海的本體,阿賴耶識是大海的底層,而其他心識[4]則是上面的波濤。動蕩的波濤,與相對平靜的海底,其實都是以大海為本體。同樣,所有心識的本體,就是如來藏。
問:那識和智有什麼差別?
答:所謂識,就是各種分別或無分別的識聚;而所謂智,是指斷除人我、法我後證得的通達一切萬法的有境[5]。通過修行,識轉依後就成了智。
問:請問如何觀心?
答:觀心的方法很多,禪宗、凈土、華嚴、密宗……各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觀心方法,但在所有的觀法中,我自己修持的就兩種:一是有相禪定:直接觀想釋迦牟尼佛;二是無相禪定:什麼都不緣,就在明空無別的心的本體中稍許安住。
這兩種方法包括了一切修法,也是我結合經典、論典的教義,自己常常觀修的方法。
(六) 問:我是學築裝材的本科生。佛教講「有生必有滅」,那人類將來的走向是什麼呢?
答:今年是2012,很多人認為,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走向滅亡。(眾笑)
有生必有滅,這是佛教對於生命最透徹的理解。其實地球也是一樣,它有「成、住、壞、空」的不同階段,現在是存在的狀態,到了最後壞滅的時候,它就消失了。這和科學的認識一致。
那人類呢?人類那時候也會消失。不過,生命還是延續的,到其他的世界裡繼續「有生有滅」,流轉不息。
問:我對地藏菩薩稍有了解,他的大願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但我想問的是,地獄能度空嗎?
答:地藏菩薩的大願,是說明他要度化一切眾生的偉大精神。
在大乘經典的教義里,地獄是不會空的。為什麼呢?因為眾生是無量的,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如果眾生有邊際,那菩薩一個一個地度下去,地獄一定有空的時候。但實際上,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地獄也不會空。
那地藏菩薩發了這樣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不是永遠成不了佛呢?也不是。就像世人在做某件事情時,為了表明堅定、長遠的心,也會發下大願,有了大願,事情很快就成辦了。菩薩也是一樣,在廣大願力的推動下,反而迅速成佛了。
他的願和文殊菩薩一樣,是利根者的發願,代表了佛教最高尚的精神。
(七) 問:我是廈大中文系的學生。您剛才說到觀修釋迦牟尼佛,請問該如何觀呢?
答:在我譯的《釋尊廣傳》的後面,就有釋迦牟尼佛的觀修方法,還有儀軌,最好按儀軌和修行教言去觀。
問:那是不是把佛當作一個可以學習的對象?
答:對!佛陀的事迹,可以從他的傳記中了解。
而且,釋迦牟尼佛是一切寂猛本尊[6]的根本,當你這麼觀的時候,你的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等,實際也都包括在裡面了。因為在法界當中,所有的佛都是一味一體的,雖然你觀的是一尊,但其他的佛與這尊佛的本體無二無別。
當然,你觀阿彌陀佛或別的任何本尊時,也都是這個道理。而我們觀修佛,就是要和佛相應,不僅是向他學習,而且要和他一模一樣。
(八) 問:我是哲學系的教師。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對我們漢傳佛教《六祖壇經》的看法?
答:我對《六祖壇經》的信心非常大!
八年前,我有幸得到這個法本,反覆讀了幾遍之後,發願以後一定要講,但一直沒講成。今年我又發願了,一定要開講[7]。
你們也知道,在佛教的歷史上,大德的作品一般都叫「論」,不叫「經」。但六祖的這部「論」,因為後人極為尊崇,所以就叫「經」了。這部經里的思想,我對比過了,和密宗大手印、大圓滿的教言是一致的。
可見,一個證悟者從自性中流露的文字,總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價值。
(九) 問:我是廈大哲學系的研究生。對我來講,中觀他空見是非常難的一個思想,能否請您略略地講一下?
答:他空見是顯宗經典的究竟意義,也是《時輪金剛》、《密集金剛》等密宗經典的真實意趣,要想深入了解的話,我建議你看一下麥彭仁波切的《他空獅吼論》。
簡單地講,他空見認為:從凡夫到佛之間,如來藏的光明分都是存在的。這種存在,聽上去是「常有」的意思,但這種「常有」,並不是因明裡講的觀待的、暫時的常有。觀待的「常」或「無常」,實際上是分別念的對境,屬於有為法範疇,而他空見所謂的「常有」,是指如來藏的本體恆常,而它上面的所知法,也就是「客塵」,這些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他空」的意思。
麥彭仁波切還有一部《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也是講他空的。所謂「獅吼」,是說這個他空見就像獅子的吼聲一樣,能遣除各種邪說。覺囊派也有一個《山法論》,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漢譯本?
(十) 問:我是哲學系的碩士研究生。現在我還是想問,如來藏到底是個什麼?
答:如來藏有光明的一分,但它不像明燈一樣有實在的體性,是遠離四邊八戲的。雖然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藏,但我們現在還見不到它。
問:那是不是我們的慾望、煩惱,把它給包住了呢?
答:也可以這麼說吧,就像剛才講的九種比喻一樣。
這九種比喻是佛經里講的,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引用了,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也引用了,而且也作了對應:從初學者一直到十地菩薩之間[8]。但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再怎麼講,可能也還是比較神秘。
(十一) 問:在您剛才講的那個比喻當中,如來藏和阿賴耶識是不同的,如來藏是大海,那阿賴耶識是什麼呢?
答:阿賴耶識是大海的底層。
問:那從作為其他識的本體的角度,它跟如來藏有何區別呢?
答:眼耳鼻舌等這些識,既以阿賴耶識為本體,也以如來藏為本體。但在如來藏這一層面,它就像大海的水;而其他的識,也包括阿賴耶識,可以從水的不同顏色這一側面來理解。
問:那如來藏它是動還是不動呢?
答:你說大海是動還是不動?
問:既算是動,也算是不動。
答:那如來藏也是一樣,可以算是動,也可以算是不動。
[1] 《大乘入楞伽經》云:「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盤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着於我。……」
[2] 《楞伽經》云:「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
[3] 《大般涅槃經》云:「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凈肉。迦葉。是三種凈肉隨事漸制……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
[4] 指前七識。
[5] 有境:從了達對境的角度稱有境。
[6] 寂靜本尊和忿怒本尊。
[7] 堪佈於2012年底開講《壇經》。
[8] 凡夫四種、聲緣阿羅漢一種、見道菩薩二種、修道菩薩二種。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2-06 13:4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24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