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2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何處覓心安?
何處覓心安? ──淺談佛教安心之法
寬運法師:
說到佛教的安心法門,
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禅宗初祖菩提達摩與二祖慧可的公案;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感人且深具啓發性的故事:

傳說于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公元五二零年)十二月,
河南嵩山大雪紛紛,天地蒼茫,一片銀裝素衣。
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爲了求法,不避天寒地凍,
冒着風雪來到了嵩山少林寺。他要拜訪的,⋯⋯

就是那位不遠萬裏,泛海東來的印度高僧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最初抵達中國的廣州(注1),
因與當時的梁武帝蕭衍法緣不契,便渡江北上,
來到少林寺面壁修行。神光聽到他的名字,内心非常向往,
便不畏艱辛前來求教。當他來到達摩面壁的岩洞時,
達摩祖師正在神遊太虛,修習禅定。

神光不敢打擾,便肅立在風雪之中,靜待達摩從定中醒來。
不久之後,身上便漸漸地披滿了白雪,俨然成了雪人。

達摩祖師師自定中悠悠醒覺,見到神光靜立雪中,
便問道:「你一直站在雪裏幹什麽?究竟有什麽心願呢?」
神光回答道:「願師父開甘露法門,拯救衆生。
請您教我佛法吧!」菩提達摩說:
「三世諸佛爲求無上妙道,不惜花費千萬劫的時間去修行。
憑你這點決心就想得到佛法,恐怕是很難如願的。」

神光見達摩祖師不肯傳法,便揮刀斬掉自己的左臂,
以表明自己求道的決心。達摩祖師見神光的求道之心如此堅決,
深深爲之感動,便收下這位立雪斷臂的弟子。

那時,神光問達摩祖師說:
「弟子心中不安,請老師爲弟子安心。」
達摩祖師回答:「你拿心來吧。只要你把心拿來,我便與你安心。」
神光心中一楞,突然有所領悟,立即回答道:
「弟子找了好久,可就是找不出心來。」
達摩祖師微微一笑,說:「假如你能找到的話,
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好了,我已給你安好心了,你知道了嗎?」
神光心中的不安經達摩祖師一問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他高興萬分,連忙回答:「弟子明白了!」

經達摩祖師這句反問,神光豁然開朗,真正覺悟了。
神光那顆不安的心,其實不過是凡夫心,是雜念污染的妄心,
他求達摩祖師爲他安心,就是未曾領悟到自性的清淨真心。
達摩祖師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爲神光出難題,反問于他,
讓他找出自己的心來,
正是要藉神光自己的智慧開發他自己的悟性。讓他明白到,
真心是無形、無相的,是了不可的。神光被此一問頓時覺悟──
他那顆不安的心也就安定下來了;當下已超越了安與不安,
把一切的世俗雜念都抛諸腦後了。

神光後來改名爲慧可,成了禪宗的二祖。
達摩祖師這套善巧靈活的教學方法也就被承繼下來了。
公元五五九年,有位居士前來拜訪慧可大師,
他對慧可大師說:「我大概是前世作業太多,
才爲風疾所苦,請大師爲我忏罪。」
慧可大師想起自己當年的情景,便對這位居士說:
「請你把罪拿來吧,我替你忏悔。」那位居士沉吟良久,
說:「我找了好半天,卻沒找到罪啊!」慧可告訴他:
「我已替你忏罪了。」那位居士由此大悟,開心地說道:
「我明白了!罪這種東西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更不在中間。人心亦然,與佛法本來沒有差别。」
于是便跟随慧可大師出家,取名僧璨,成了禪宗三祖。
三祖僧璨大師後來也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當四祖道信來拜訪他時,求他指示一條解脫門路時,
僧璨大師反問:「是誰綁住了你?」道信回答:
「沒人綁住我。」僧璨大師告訴他:
「既然誰也沒綁住你,那你就已經解脫了,
爲何還要求解脫法門呢?」道信言下大悟。

上述的公案,說明了所謂的不安、罪業、束縛,
一切種種的感受,都不過是人的一種心境。看不透,
人便會爲之牽累,終日痛苦不堪;但若看透了,
則可放下它們、超越它們,過一種消遙自在的快樂生活。

反觀今日世界,随着社會發展的快速變遷,
多元而混淆的價值系統、複雜的人際關系、
日新月異的科技知識,使得現代人在不斷地與時間、
體力、工作量、新知識與科技賽跑的過程中疲于奔命。
生活中每個層面幾乎時刻都會改變;工作、家庭、親人、
朋友,無一倖免。生活一天比一天複雜,
而各種改變一浪接一浪無情地洶湧而至,
爲人們帶來無盡的壓力──世間哪有安身、安心之處?

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壓力絕對不是來自外境,
而大部份是源于自心,也就是自己給自己的;
雖然我們已經多少理解無常、無我的道理,
但由于無始劫來的無明,在心理上卻對無常、
無我有一種根深柢固的抗拒感。我們想要、想追求的是常、
是永恒、是期待永遠不變的安全感。我們深信可以掌握外境,
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于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強那份用來抵擋無常、
抵擋不如意、不順心的力量,而繼續執着于擁抱永恒的夢想。

所以當我們的凡夫心與因緣和合的情境接觸時,
由于執取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因而生起常樂我淨的颠倒,
于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
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
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失去後又引起憂惱。」
由于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目;
由于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壓力,
由于心智不足又再引發煩惱情緒,成爲新的壓力源,
如此惡性循環,壓力自然就會越來越大。

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變外境,
而只向内對治煩惱的根源;一方面去除壓力源頭的非理性情緒,
一方面增長能承受壓力的心智。運用佛法簡易纾解壓力的方法,
其主要思考方向分爲:(1)降低壓力源;(2)增廣心智。
事實上,我們無法改變壓力的源頭,
所以唯有增長自己的心力與智慧;改變生命目标、
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的寬心之道,可以說,都是佛法的安心法門。

我們都知道,除了物質的食糧外,人們還需要精神的食糧,
各類的專業谘商、心理輔導,都可說是精神食糧的一種。
而佛法中即有四食的觀念,
可以具體歸納演繹出各種舒緩調适之法,
矯正現代人壓力過重的生活形態。
如《瑜伽師地論》九十四卷雲:有四種法,
于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
云何爲四?一者氣力,二者喜樂,三者于可愛事專注,
四者希望。喜樂、專注、希望之所依止,諸根大種,
并壽并暖安住不壞。如是四法,随其次第當知,
别用四法爲食:一者段,二者順樂受觸,三者有漏意會思,
四者能執諸根大種識。當知此中,段與現法氣力爲食。
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能順樂受諸有漏觸,
能與喜樂爲食。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能與一切于可愛境專注、
希望爲食。由專注、希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
并壽并暖與識不離身爲因而住。是故說識,名彼住因。
由彼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
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由此可知,我們生活中,不隻所吃的食物,
還包含六根所接觸的一切事物:眼睛所看的顔色、
耳朵所聽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氣味、身上所穿的衣服等等,都
可說是我們身心的糧食之一,
只要謹慎于我們吃進去的物質和吸收進去的精神食糧,
對壓力的舒緩,身心的健康,都會有相當的幫助。

寂天菩薩(注2)曾經說過:「如果問題解決得了,
何必擔憂?如果問題解決不了,何用擔憂?」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大部分的事物,只能控制自己對它的反應。
凡事盡力之後,便順其自然,隻問耕耘莫問收獲。
上述舒緩的方法實在不無道理。此外,
各種放鬆運動亦有益于舒解身心的疲累,以及增強心力與體力;
而適當的飲食及保健,確實會增強人的耐力;
轉移負面消極的想法也有不少的幫助。但是,
這些都只是針對某一層面的暫時舒緩與轉移,
充其量也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所以,更進一步,
應當是覺察、反省自己的壓力的來源,
並歸納其慣性的反應模式;重整我們的生活形態,
並增強我們的承受能力,這才是有效的寬心之道。

人生于世,誰能沒有痛苦、不安、抑郁和憂愁?
各種束縛限制必然萦繞在我們的左右,
伺機在我們心中掀起陣陣漣漪,甚至是巨浪波濤。
倘若沉溺其中,爲之所累,如此的的人生又有何歡樂可言?
因此,唯有依于佛法,反求諸已;心境的改變,
即是正報的改變,依報自然亦随之而轉,
這樣才是真正解決之道:而依于緣起的義理,
這就是四谛中離苦得樂的「道」諦,也就是「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戒、定、慧」
三增上學;戒:保護我們這一念心,
不要做出傷害自己乃至别人的事情,從而降低壓力、
煩惱的來源。定:能夠增長我們心的能力,
能夠面對無常變化而沉得住氣,才能有空間作出理性的思維。
慧:即依于真理,作出正确的抉擇。

佛法的道理實際上就是一種處世待人的原則,
讓我們在不安、不愉快、不圓滿的人生中,保持輕鬆、
放下、愉快、清明的心景;讓我們把世俗的情牽物累看得更輕、
更淡一些,讓我們的心情更灑脫、更自在一些,
以赤子之心去過真實的生活、去體會真實的人生。
這就是佛法的入世意義之所在。

注釋:

注1:有關菩提達摩的早期傳記,有楊衒之(公元五四七頃作)的
《洛陽伽藍記》(簡稱《伽藍記》)卷一(大正五一‧一零零零中);
昙林(約五八五卒)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
(大正八五‧一二八四下──一二八五中);道宣(六六七卒)
《續高僧傳》(此下或簡稱《續僧傳》)卷一六《菩提達摩傳》
(大正五零‧五五一中──下)。《續僧傳》的《達摩傳》,
主要是根據前二書的,略增加一些其它的傳說而成。

據《洛陽伽藍記》載: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
來遊中土,見全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铎含風,響出天外,
歌詠贊歎,實是神功,自雲一百五十歲,曆涉諸國,
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物境界,
亦未有此,口谒南無合掌連日。
《洛陽伽藍記》,約書成于東魏永定五年(五四七),
此文所引述的菩提達摩到洛陽見到永甯寺的情景,
永寧寺約建在熙平元年(五一六),不過,
文中僅提供達摩的家鄉波斯國,
和到中國已經高齡一百五十歲的信息,
至于何時從何地入華則均未提及。
其次,如昙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曰: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
前二文引述達摩之籍貫有所出入,一是稱波斯人,
一是稱南天竺人,後人或以昙林爲達摩之弟子而沿用之,
昙林約圓寂于五八五年,昙林的序文中,
提到「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可知六世紀以前的達摩,
是一位以《楞伽經》四卷爲傳法依據、
以二入四行爲修行道路,那是平實的、隻求心安的、不尚神通的。

菩提達摩,生卒年代,傳記不明。
《續僧傳》有不同的傳說,如《達摩傳》
說:「遊化爲務,不測所終」。而《慧可傳》
卻說;「達摩滅化洛濱」。《慧可傳》所說,
應是道宣所得的新資料。《續僧傳》卷一六《慧可傳》
(大正五零‧五五二上)說:「達摩滅化洛濱,
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其道俗來儀,
請從師範。… …後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開秘苑」。

慧可是達摩弟子,在達摩入滅後,曾在河涘(黃河邊)弘化,
天平年間才到新邺去。當時遷都邺城(故城在今河南臨漳縣西),
是天平元年(五三四)。所以從達摩入滅到慧可去邺都,
應有數年的距離。達摩入滅,大約在五三零年頃。
達摩曾贊歎永甯大寺,大寺是建于熙平元年(五一六),
永熙三年(五三四)爲雷火所毀的。
當時達摩「自雲一百五十歲」,如傳說屬實,
那達摩可能達一百五十多歲的高壽。

達摩從海道來中國,由南而北,這是一緻的傳說。
昙林序泛說:「遠涉山海,遊化漢魏」。漢與魏,
就是當時的南方與北魏。《續僧傳》卻說得更具體:
「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誨以禅教」。
最初到達中國,時代還是劉宋(四二零──四七八)。
登陸的地方── 南越,爲今海南島的對岸地方。
達摩在四七八年以前,早就到了中國,
末了才「一葦渡江」到北魏。
那在江南一帶,達摩應有一長期的逗留。

達摩在北魏,「遊化嵩洛」。嵩山少林寺,
是魏文帝(四九六)爲佛陀禅師造的。
傳說達摩曾在少林寺住持過。
有說于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五二零年),
達摩禅師來到少林寺,弘揚禅法,成爲禅宗初的祖。
慧可立雪斷臂的傳說,就發生在這一年十二月九日夜晚,
時天降大雪……。

達摩在北魏傳禅的情形,如昙林序說;「亡心(寂默)之士,
莫不歸心;(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
一開始,達摩禅就顯得不平凡!能深得達摩宗旨的,
當時「唯有道 育、慧可」二沙門。
道育與慧可(四八七年—五九三年),親近達摩的時間,
不會太久。如序說:「幸逢法師,事之數載。……
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
《續僧傳》作:「尋親事之,經四五載。……
感其精誠,誨以真法」。然《慧可傳》說:
「奉以爲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
大抵經過了五、六年,才得到達摩真法的傳授,
這主要是達摩弟子昙林的傳說。
北宗杜朏(七一三頃作)《傳法寶紀》說:

「師事六年,志取通悟。……密以方便開發,
頓令其心直入法界。然四五年間,研尋文照,
以《楞伽經》授可曰:吾觀漢地化道者,唯與此經相應」。

杜朏依舊有的資料,而解說爲:慧可親近達摩六年,
然後得法悟入。未悟以前,達摩就以《楞伽經》來化道。
所以說:「四五年間研尋文照」;「四五年精究明徹」。
杜朏是這樣的會通了四五載與六年的異說,
也會通了傳授《愣伽》與離言頓入的傳說。
早期的傳說,就是這樣;面壁九年之類,那是後起的傳說了!

關於慧可立雪斷臂的經過,普濟在《五燈會元》
卷一《東土祖師•慧可傳》中寫道:
慧可近聞達摩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晨夕參承。
祖師達摩端坐面壁,不予理睬。慧可思惟曰:
「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
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
在這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立于雪中不動。
次日将天亮時,積雪過膝。祖師達摩憫而問曰:
「你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慧可悲淚告曰:
「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祖師答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慧可聽了祖師這番教誨激勵,潛取利刀,
自斷左臂,置于祖師面前。達摩知此人是法器,
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爲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爲之取法名慧可……。
達摩傳慧可,見于《續高僧傳》,是沒有問題的。
慧可到弘忍的傳承,現存的最早記錄──
《唐中嶽沙門釋法如行狀》,已是七世紀末的作品。
弘忍以下,付法是「密付」,受法是「密受」,
當時是沒有第三人知道的。優越的禅者,
誰也會流露出獨得心法的自信,禅門的不同傳承,
由此而傳說開來。到底誰是主流,誰是旁流,
要由禅者及其門下的努力--不是專憑宣傳,
而是憑禪者的自行化他,衆望所歸而被公認出來;
這就是曆史的事實。

注2:寂天菩薩:公元8世紀左右的印度中觀派論師。
南印度梭羅修多羅國之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
幼學諸藝及文殊師利成就法,于那爛陀寺入勝天門下出家,
並改名寂天。在那爛陀寺秘着《大乘集菩薩學論》,
即《學處要集》:《菩提行經》、《入菩薩行》,《諸經要集》。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4-09 11: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650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