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離相
解釋「無相離相」之前,
首先必須先瞭解「相」是什麼,形相、現象、法相,
都可以稱為「相」。
形相包括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
凡是可以用手去觸摸、用眼睛觀看、用耳朵聽聞的都是。
現象有三種: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
例如,第六塵(境)-法塵,就是心理現象。
法相則是佛法的專有名詞,
不論形相或是現象都包括在法相內。
以唯識的百法來說:色法十一、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無為法六;
無為法的相對是有為法,一百個法相之中,
有九十四個有為法,只有六個是無為法,
不在形相或是現象的符號之內。
「無相」,是無法用法相來說明,
凡是能用法相說明的,就不是真正的第一義諦,
要離開一切相,才是第一義諦,才是無為法。
所謂第一義諦就是真諦,這是相對於世俗諦而說的,
所有能用世間的語言、文字表達的,都是有漏法、
有為法,都是世俗諦。
「有相」則是有所執著,心裡認為有形相、
現象及一切法相,這是心住於相;如能心不住於相,
不住於法相,應無所住,就是「離相」。
《金剛經》開示無相離相法門,
為菩薩道及佛道的準則,也就是說,
修行菩薩道而成就佛道,必須能夠離相而不住於相。
經文中有關「無相離相」的句子,計有二十一條,分別為:
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相」就是對於自我的執著,自我中心的表現。
個人的自我是由貪、瞋、癡、慢、疑及不正見所構成,
除了這些心理現象的執著之外,
其實「我」是不存在的。人人都覺得「我」很重要,
實際上,我就是貪、瞋、癡、慢、疑及不正見等煩惱的別名。
除此之外「我」必是有對象的,一定是有另外的人,
才會讓你感覺到有我,形成我-「我相」、
你-「人相」,再加上他、我們、你們、他們,
於是形成多數,就是「眾生相」;
而多數人在過去、現在、未來,
這個時間的過程中活動,就叫作「壽者相」。
如果有這四種相,就會煩惱重重,當然不是真的菩薩。
2.「……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六塵」,前面已經說過,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拿什麼做布施呢?就是拿六塵來做布施,
如同講經說法者,是用六塵之中的聲塵與法塵來布施,
如果沒有聲塵,法便說不出來,
如果沒有法塵的符號,說的便會語無倫次,不是法。
不論菩薩用什麼來度眾生,都是布施行,
行布施而不在相,
意即行布施而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也沒有六塵相;若能如此,便沒有福德,
而沒有福德才是最大的福德。因為假如執著有福德,
一定有多少與大小之分,有一個質和量的範圍,
唯有不執著福德,它才無限無量,
不受多少大小的限制,這才是最大的福德。
3.「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雖有三十二相,但這也是暫時的虛妄相,
不是真實永恆不變的如來相,因為下面便說:
凡是有形相可讓我們執著的,都是虛妄,不是真的。
因此如果能見到「諸相非相」,
不執著一切法相,也就是見到了「空」、
「無相」,就是見到如來,
這便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般若,實證如來法身、
親見一切法性,對如來而言叫作法身,
對法相而言叫作法性;然而不論法身也好、
法性也好,都是無相的-法身即無身,法性即空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兩句話如果能夠熟背不忘的話,
遇到任何困難都能解決,
因為你會知道見到任何相都是虛妄相。
正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是有人自稱他已經得到三明六通,
能夠神通自在,便會知道那不是佛法,
因為不論對方玩什麼花樣,在佛法之前都無所遁形。
4.「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修持菩薩道絕對不能離開三聚淨戒-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持淨戒對行菩薩道來說非常重要,
《金剛經》在這裡也指出,
持淨戒而且能夠修福德的人,
會對《金剛經》生出信心,
同時也會認為《金剛經》是真的。像這樣的眾生,
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因為對他們來說「法相」不存在,
也不會堅持「非法相」才是對的,
這就是「中道」,即「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是避免有人因為一聽到「無法相」-沒有事相,
就變得消極,所以指出,不但沒有「法相」,
就是連「非法相」也是沒有的。
大乘菩薩要行六度萬行,度盡無量眾生,
而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這也就是「離相」、「不住於相」。
5.「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許多人希望成佛,認為真有「佛」
或是「佛果」這樣東西,就好像我們買芒果、
蘋果、無花果等水果一樣,
好像真有一個「東西」在那裡;
其實修因有果是為凡夫說,畢竟無果才是真實義的,
徹底的沒有果可執著,才叫作佛果。
如來並沒有一定的法可說,這些法都只是方便法,
不是真實法,因為真實法無法可說。
連如來說的法之中,也告訴我們「不可取、
不可說」,那麼,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難道如來說的法就不是法嗎?
也不是,因為如果如來不說法,
我們便不知道法是什麼;
由於如來說出法相,讓我們能夠照著去修行,
最後才能證得法性,所以也不能說它不是法。
6.「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證大小乘聖果,即非證果。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金剛經》裡舉出很多例子,
指出不論是證到聲聞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或是大乘初地以上果位乃至佛果的人,
都不會認為他已證果。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清淨心,
清淨心就是般若智慧。
煩惱心是貪、瞋、癡、慢、疑以及不正見,
離開這些煩惱,
又能產生度化眾生的心理現象或心理活動,
都叫作般若,都是清淨心。
現在有許多人自認為已經證果,已經解脫,
但是他們的煩惱,也就是貪心、瞋心、嫉妒心、
懷疑心等,仍然非常重,這不是清淨心,這是愚癡心。
7.「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個例子與第三條相同,請參考「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的解釋。
8.「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這一條的內容前面也已經講過兩次,不再重複。
9.「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一段是說,修行菩薩道的人,不會住於色,
也不會住於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假如這位菩薩的心,有所住而行布施的話,
那就好像處在暗室裡,什麼也看不見;
如果無所住,不執著於六塵法而行布施,
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在光天化日下,
看得明明朗朗、清清楚楚。
這是因為「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便會有煩惱,
而把心蒙蔽了,有自私,所以心不明。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當局者就是「有我」,
有自我的利害得失在作祟,所以看事不明。
只有不住於法,才是純客觀、絕對的客觀,
如此看到世間的任何事物,
才能了了分明,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0.「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無上正遍知覺心,
也就是發成佛道的心。這是說,並沒有一定的人,
可以叫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
更進一步說,如果有那個人的話,就是有我相;
而一般發心的人,
都希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
其實是沒有這麼一個東西可得的。也就是說,
沒有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也沒有一樣東西叫作無上正等正覺,
這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
11.「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來,即與諸法如如之義相同。如如,
有自然、不動、動靜自如之意。
12.「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不能說是實有,
也不能說是虛妄;在因位上說,的確是有佛可成,
從果位上說,如果還要執為實有,
那就不是佛的果位,故稱「無實無虛」,
既不執為實有也不執為虛妄,佛本如如,
與一切諸法相同,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眾生皆同佛位。
13.「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前面已說過,沒有發心的那個人,
也沒有發心所要得到的那個果,
而這段主要在說明什麼是「菩薩」,就是已經發心的人。
菩薩從修行菩薩道到成佛之前,
是個中間過程階段,不可以認為在這個階段,
有一個所謂的「菩薩」;
也就是不要以為你就是菩薩,你在行菩薩道,
也不要以為將來你能成佛,如果有將來成佛的想法,
就不是「菩薩」。
14.眾生相不可得,眾生的心相亦不可得。
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是故佛說恆河沙數眾生所有種心,如來悉知。
所謂眾生所有種心如來悉知,有兩種解釋:
*從信心、信仰來說,如來因為得了三明六通,
所以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心相。
*從如來的一切種智(智慧可分為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來說,
如來自然知道一切眾生的各種心相,
可是眾生的心相是虛妄的,不是真心,
等於是無心,這便是《金剛經》所說的。
句中說到三種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了,
未來的還沒有來,除了過去和未來,也沒有中間,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
例如,拿一把剪刀,掐住一根線的中間當作是現在,
剪刀刀口的上面是過去,下面是未來。未剪時,
這三個段落清清楚楚,但是當你將線剪斷,
現在不見了,只剩過去,只剩未來,
但是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現在又不存在,
所以是三心不可得。這樣的道理雖然容易懂,
但是要做到很困難,一定得下一番修行的工夫。
15.「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諸相」就是三十二相,如來是具足三十二相的,
但是轉輪聖王也具三十二相,
所以具足三十二相並不等於就是如來。
這裡主要在說明如來是「離相」的。
16.「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
因為佛陀無法形容佛陀自己,
所以用了「我」這一個假名的代號,
並不是佛自己還有「我相」存在。
釋迦牟尼佛已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是他說:其實我沒有得到一點點
(不論有為或無為)的法,
所以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如來認為他有得到任何一點法的話,
那麼便是住相了。
17.「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管任何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別,
凡聖平等,眾生與佛也是平等的。
晉譯六十卷《華嚴經》的〈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因為「離相無相」,還有何差別相可言?
心也好、佛也好、眾生也好,都是假名,
都是代號,所以「實相無相」,
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更重要的是,
雖然「離相無相」,還是要修一切善法,
若是不修一切善法,不持一切淨戒,
不度一切眾生,就不算是菩薩,
所以不但要持三聚淨戒,還要「不住相」,
如此才能得到佛果。
18.「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此句已解說過,不再重複。
19.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
佛殿上供奉的佛像是色相,是以佛像來表達敬意,
並作為修行時的器物,叫作法器、聖像、法物,
佛教徒是藉著這些來修行,但並不把它們當成是佛的法身。
佛的法身是無相的,
有相的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正法身;
如來說法的聲音,也只是一種方便的工具,
不是如來,因此不要執著佛的形相,
而是要腳踏實地修行,以親證無相離相的諸佛法身。
20.「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很多人一聽到「離相無相」,
就認為真的沒有佛了,這是一種斷滅的邪見,
因為如果沒有佛,又怎麼度眾生?
佛是有的,但是不要執著,
這就叫作「無住生心」。佛菩薩雖然是假名,
是虛妄相,是沒有的,
但是他們處處都在度眾生,不是斷滅相。
2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這段話就是以上所說的總論,
凡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
對一切法應該就這樣子知道它、這樣子理解它、
這樣子相信它,同時,還要能不執著一切諸法的法相。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