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 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什么是道?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虽然可以被履行(可道), 但其实质行道之法不是恒定不变(非恒道)。
道虽然可以被讨论、命名(可名), 然其实质并非恒定不变,是开放的(非恒名)。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谓「一」, 即是所谓的本体论的「本体」、 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此「一」者,即指万物统一的本质。
「一」本身便不可思议, 因为可思议者必须分辨能思议与不能思议之事物,此 即是分别心,即是「二」,即是「阴阳」,等而下之而有万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议,是故「道」更加无可言说,无可思议判别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 可指可以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的「根本」, 与此不可言说之「本体」、 更甚于本体之上的超出有无存在的「概念」, 后者即是无法讨论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论、 切实可行的事物。
不可用言语表达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对此的解释是: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 ;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 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 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 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 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 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 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 所以老子在《清静经》后来写道: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 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尽管道的本质不可言传, 但包括《道德经》等典籍都在言说道, 「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 实际上不是在言说道的本质,而是言说道的存在, 即是道的本质虽然无法具体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 但也止于「祂存在」而无法进一步言说。 这和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异曲同工。
衍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所有创造自然,及自然变化的法则, 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此处,老子道出宇宙发源形成论。道家的太极印正是体现,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道在万物之中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 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 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实际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万物中。 《说文解字》:「道」,从,从首,谓长行, 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所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 意即面向哪里,道在哪里;走到哪里,道在哪里。
道与德的关系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