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92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数位命理街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
推文 x 鲜花 x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 Posted:2015-03-31 07:49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马祖的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的目的是破除执着。
马祖晚年眼见佛教修行者过份执着,犯上“知障”之弊,
陷于“执迷不悟”的境况,痛苦不堪,及需猛省顿悟过来。
如果说“空”是学佛者追求的境界,那么“即心”就会被“心”缚,
“即佛”就会被“佛”缚,完全违背佛家“空诸所有”之旨。
荷泽神会禅师说得好,“声闻修空住空被空缚;
若修定住定即被定缚;若修静住静被静缚;
若修寂住寂被寂缚”。

马祖针对这批被“即心”缚或被“即佛”缚之士,
推出“非心非佛”作为“即心即佛”的境界提升。
有关“非心非佛”的史料颇多,摘录如下:
《五灯会元》卷3载: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常即欠悟,后居大梅山。 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
云:“僧人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
”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
”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曰:“棒子熟也。
”法常禅师自问已悟“即心是佛”真谛,及无犯上执着之失,
视“非心非佛”不合他用,故愤言“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
“梅子熟也”是指法常禅师的修持已达标。
《景德传灯录》载:“自大寂(马祖)去世,
如会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
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即云佛。
”并指出“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心不是佛”是指心佛皆空,绝缘执着;
“智不是道”是指诵忆不已之门徒,已堕入执着之境。
普愿禅师说:“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
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也;你心若不是佛,
亦不用非他,佛则乃是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佛。
”宝积禅师说:“若言千圣不传。”意谓禅法微妙,
无论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都忌执着。
马祖平日以“即心即佛”一语指导学人,
而复以“非心非佛”一语斥破学人对“即心即佛”之执着,
其实两者并无差别。 (信息来源:摘自《五台山佛教》)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3-31 07:49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大梅法常禅师悟道因缘明州
(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大梅山法常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湖北襄阳人,俗姓郑。 幼年即出家,
从师子荆州玉泉寺。 其容貌清峻,性度刚敏,具有超人的记忆力,
“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二十岁的时候,于龙兴寺受具足戒,
后参礼江西马祖大寂(道一)禅师。
初礼马祖,法常禅师便单刀直入地问:“如何是佛?”
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禅师言下大悟。
开悟后,法常禅师离开了马祖,前往四明(今浙江宁波市西南)
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隐居地,结茅隐修。
唐贞元年间,盐官齐安国师(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采集拄杖,
迷路了,无意中来到法常禅师隐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问法常禅师:“和尚在此多少时?
” 法常禅师回答道:“只见四山青又黄。”
那位僧人又问:“出山路向甚么处去?” 法常禅师道:“随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盐官齐安国师。
盐官道:“我在江西时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于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请法常禅师下山。
法常禅师以诗偈回答盐官国师道: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 后来马祖听说法常禅师在大梅山住山隐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住勘验,
看他是不是彻悟了。 那僧问道:“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
法常禅师道“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那僧故意试探道:“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大师最近讲法又变了)。”
法常禅师问:“作么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道:“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
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 那僧回去后,把勘验法常的经过向马祖作了汇报,
马祖大声赞叹道:“梅子熟也!”
后来丛林中便称法常禅师为“大梅禅师”。
后来,庞居士(庞蕴,马祖在家弟子,一个开悟的大修行人)
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前往大梅山一探虚实。
一见法常禅师,庞居士便问:“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
法常禅师道:“熟也。你向甚么处下口?”
庞居士道:“百杂碎。” 法常禅师向庞居士伸过手来:“还我核子来。”
于是庞居士便默不作声。 从此以后,大梅法常禅师开始住山传法,
道望日隆,四方学者争相参礼。
法常禅师曾上堂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唯了自心。
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心且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
这段开示,言简而意赅,既揭示了禅宗之大本,
同时也暗示了大梅禅师当初入道之所在,
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转机之所在。 识心达本是修行的基础,
心不附物,不落两边,是修行的关要。 二边不去,
心存彼此,则与道相背。 请看法常禅师接引夹山、定山二位禅人之公案--

一日,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禅师道:
“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禅师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二人互相不肯,于是一同上山,参见法常禅师。
一见法常禅师,夹山禅师便问:“未审二人见处,那(哪)个较亲?”
法常禅师道:“一亲一疏。” 夹山禅师复问:“那(哪)个亲?”
法常禅师道:“且去,明日来。” 第二天,夹山禅师又问。
法常禅师道:“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禅宗最贵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废一法。 金屑虽贵,落眼成病。
“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妙! “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亦妙!
然而,若把二者打成两截,贵一贱一,即不妙矣。
法常神师的回答真是精妙绝伦。 二人互不相肯处,正是“一亲一疏”,
不是两边,又是什么? 争什么亲与不亲?
难怪夹山后来自我反省道:“当时失一只眼。”
法常禅师入寂于开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岁。
临终前,法常禅师仍不忘向徒众开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禅师告诉徒众:“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就在这个时候,室中的鼯鼠发出吱吱的叫声,
于是,法常禅师接着说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
吾今逝矣。” 说完,便怡然而逝。 后世永明延寿禅师赞叹法常禅师云:
“师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后示徒,物非他物。 穷万法源,彻千圣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没。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3-31 07:5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97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