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3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數位命理街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
推文 x 鮮花 x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真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 Posted:2016-07-27 08:11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真如」的本質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阿賴耶識,所要表顯的是一種雜染的心識,告訴我們:
我們這一念心,你動一個念頭、開口就錯--動念即乖!
當我們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時,那是可以融通的。
大乘佛法的思想,基本上我們分成兩個宗派:
「性宗」與「相宗」。淨界法師*
一、性宗:
代表的經論是《楞嚴經》、《起信論》。
「性宗」的思想是講「一切法因緣生」,
是「真如受熏」的因緣。
「真如」的本質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它是廣大無邊真如的一個明了性。
這個明了性是清淨本然,離一切相的。
但是,它不是像「頑空」,如木石一樣,它能夠「受熏」,
當我們身口意的造作,是一種善法的時候,
「真如」它就變現一種莊嚴可樂的果報;
當我們身口意的造作,是一個惡法的時候,
「真如」就會變現一種卑賤痛苦的果報;換句話說,
這種清淨本然的真如,它受著我們染、淨諸法的熏習,
變現十法界的差別。
「真如受熏」的重點在強調「差即無差」。表面上,
我們看到十法界的依正,呈現種種不同的差別:
佛菩薩所成的功德莊嚴、三惡道苦惱卑賤的果報。
但是我們不要忘掉,每一個有情眾生,他的內心深處,
這種「真如」的本性,是無差別的;
這種『如』的境界,是無差別的。
「真如受熏」所強調的就是我們心性,
這種無差別的「清淨本性」。
二、大乘的另一個宗派是「相宗」:
就是《解深密經》、《成唯識論》。
「相宗」的緣起論,他認為有情眾生的根本是「阿賴耶」,
「阿賴耶」就是「藏」,它有含藏我們無始業力的作用。
「阿賴耶識」本身是不造業的,那它做什麼呢?
它就是「受熏」,你前七識儘管造業,不管造善、造惡,
它都把你的業力保存下來,
等到一切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變現三惡道的果報,
或者是變現人天的果報--「阿賴耶識受熏」。
「阿賴耶識」它本身不是清淨本然,
「阿賴耶識」本身就是雜染性,因為「阿賴耶識」
一天到晚跟第七識的「我愛、我見、我慢、我癡」相應,
阿賴耶識本身是雜染性。
所以說《唯識》的宗派,它所強調的是:「無差成差」,
強調每一個有情身心世界的差別,
因為「你的阿賴耶識」跟「我的阿賴耶識」不一樣,
你「今天的阿賴耶識」跟「昨天的阿賴耶識」也不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阿賴耶識」本身會「受熏」,
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
多誦了一部『楞嚴咒』,多聽了一段經文的開示,
你福德智慧的資糧,「今天的阿賴耶識」強過
「昨天的阿賴耶識」,「今天阿賴耶識」善的力量更強,
所以「阿賴耶識」所要表顯的是一種「差別相」。
這樣,我們怎麼去會通呢?
所以說「性、相」二宗,我們不能從「名相上」會通,
名相上是不能會通的,
「阿賴耶識」不可能跟「真如」畫等號的,不可能!
因為這兩個生命最初的起點就不一樣,
這兩個教義的起點不一樣,
一個是從「真如」出發,一個是從「阿賴耶識」出發,
怎麼會通呢?
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名相,全部撥開的時候,
心靜下來,「把心帶回家!」,把一切的觀念,
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欸,這件事情是可以「會通」的。
我們這「一念心性」,就像智者大師說的「性具」,
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有雜染性,也有清淨性。
如果,我們平常能夠靜下來觀察一念心性,
會發覺:我們這一念性所表顯出來的,有清淨的功能,也有雜染的功能。
一、「性宗」:
所要表顯的,是我們本性「清淨」這一部分,
譬如:淨土宗、密宗所修的本尊相應法,
我跟「阿彌陀佛」本尊相應、跟「文殊菩薩」本尊相應;
你憑什麼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
憑的就是「性宗」所強調的「差即無差」: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當我們都會歸到原點的時候,
阿彌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
一如無二如,當然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雖萬德莊嚴,是我心中的佛;
我雖業障深重,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
既然心心不二,自然感應道交。
所以說:「性宗」的教法,在安立的時候,基本上,
它是肯定我們的『佛性』,
它引導我們對「現前一念心性」
這種「清淨本性」的承擔與肯定。
二、「相宗」:
阿賴耶識,所要表顯的是一種雜染的心識,告訴我們:
我們這一念心,你動一個念頭、開口就錯--動念即乖!
你動一個念頭,你就應該打香板,
你絕對不能相信你的念頭,「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阿賴耶識受熏」它認為:你每一個念頭,
都是從「阿賴耶藏識」大海所流露出來的,
你所有的念頭,都應該用「深般若」去觀照它、
去淨化它;所有的念頭,你都不要去相信它!
對於我們的念頭,它所採取的態度是否定式。
「中觀、唯識」在修行上,
沒有「上師相應法」這樣的傳承,因為這個教法,
沒有解釋感應道交的事情,它偏重於「從假入空」,
用「空觀」的「深般若」來洗滌我們這種念念相續的情執。
「唯識」的宗派,它所安立的教法,
就是以一種否定的方式,來調伏我們心中的情執。
但事實上,我們一念心性當中,天台宗智者大師,
他大智慧的境界,就把「性、相」二宗統一起來:
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具足染、淨的心識,
有雜染性、有清淨性,我們對於雜染性,應該是調伏;
對於清淨性,應該承當。所以「性、相」這二個教派,
當我們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時,那是可以融通的。
當然這兩個教派,在施設方便上,各有各的偏重點,
但是當我們會歸到「觀心」觀察這一念心性的時候,
兩者都不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性。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12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真實與虛妄
夢是虛幻的,以夢來比喻人生,表示人生是虛幻的。
人生由心識變現,識是虛妄的,
由它現出來的當然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我明明活著,又吃飯、又穿衣,像是真的,
為何說是虛幻的?因為昨天吃飯,乃至今天吃早餐,
都已過去、滅去,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不是真實存在,
只有永恆真實不變的才可稱真實存在,這是佛法對真實的看法。
認為真有吃飯穿依這件事,就是虛妄認識。
聖嚴法師
吃飯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不會永恆不變,
這樣本身就是無自性,是空。空、無自性,
就是三性中的圓成實性,這是諸法的法性,
當諸法遠離遍計所執性,這無變異的法性就恆恆常常顯露。
如能覺悟人生一切皆唯有識,皆是夢心,
是虛妄分別心現出境界,覺悟外境都不是實有的。
因此修行就能捨離妄相、妄心,修到菩薩初地見道位,
無分別智生起,見事物的真如法性,
真如法性為一切法的真實性。
接著諸地菩薩數數修習無分別智,
依這無分別智生起後得智,就不會有實人實境的錯誤認識 ,
見一切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皆如幻如化。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12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三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6-07-27 09:54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4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10:10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中道(梵文:madhyamā-mārga,
又作巴利文:majjhimā paṭipadā、
梵文:madhyamā-pratipad),佛教術語,
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它相對於二邊,
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
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
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
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

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中的內容,
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到大乘佛教興起,
在般若系經典與中觀派經典中,中道思想開始成為理論核心。
如來藏學派中,以中道為如來藏的代稱之一。

中道的智慧
黃國達*

佛教講中道,避免偏激的觀念和行為,
中道的正確意義是什麼?中道闡釋的是不落兩邊的正中的道路。
佛陀曾比喻說,上游的木材如果要順利的運送到下游,
耍順著水流而行,不要靠到岸邊擱淺,也不要沈沒在水底,
才能到達目的地。 中道又如彈琴,如果琴絃太緊,聲音粗澀;
琴絃太鬆,則聲音沈悶;不鬆不緊,聲音才會美妙。
在實踐上佛陀開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
自我虐待的無義苦行,或放縱感官享受的沈溺樂行,
兩者都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自在,
唯有依中道的智慧而行才能解脫。

在觀念上的中道,則離常見、斷見,
一見、異見,有見、無見等邊見,勝解緣起性空的中道。

為什麼談中道必須明緣起?如『雜阿含』
三○○經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由此生故彼生,而不起「無」見,此滅故彼滅,
因此不起「有」見,不落有無二邊,就是緣起的中道。

十二緣起本為四聖諦中說明流轉還滅的集諦,
而其「此有故彼有」的原理,則是適用於一切法的。
緣起法則說明了一切存在都是在相依相待之中呈現,
其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實體或絕對性,
所以緣起的極致就是寂滅,而這寂滅不是灰身滅智、
沈空滯寂的意思,而是一切執取、邊見的息滅,
也就是「空」的的意思。

既然,一切法歸於空,是否偏於一邊,而有失中道呢?
須知「空」並不意味最終的結局或結論,
而是指相依相待的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
空就在每一剎那所呈現的各式各樣的現象中展示它的普遍性。
可以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名為中道。

由此可知中道並不等於中間路線,
或兩邊加起來除以二那樣簡單,而是恰如其份、
回到最真實的狀態,所以當體即空的緣起中道,即是「諸法實相」。

那麼,如何體認中道,並實踐中道?

體認中道,就是看到真相、生起智慧,
不再執迷於錯誤的認知;實踐中道,就是將所見到的真相,
內化為行動力,扭轉偏離中道的身口意三業,
回歸八正道、六波羅蜜的中道正行。

所以,在生活中體認中道、實踐中道,
就是要如實了知當下的情境,觀察它的緣起緣滅、
依存關係,不要固著在某種思考觀點上、
局限在某種經驗模式,而能以更超然、
更開闊的視野來認清事物的真實狀況,
然後依據這「無執、無滯」的空性智慧,
清除內在的陰影、激情、臆測、成見,
以及不合乎中道的不良習慣,然後適當地處理眼前的事物,
如此則能順於中道的正法。

在佛法裡,慈悲是一項修行,在世俗中愛心也是一種美德,
然而如果偏離中道,就會有所缺失。
如果出於慈悲和愛心而幫助別人的時候,忽略智慧的觀察,
沒有見到對方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因為你的幫助,
無論是金錢、勞力或感情上的支持,造成強固的依存關係,
非但不能使他因為困境而學習、成長、獨立,
反而因為依賴日深而更沒有自信,或不知珍惜、感恩。
這就是缺乏智慧的溺愛,而非發自覺醒的慈悲,
有些親子關係的問題都是由偏離中道所引發的。

真正的慈悲與愛心是是要幫助他堅強地站起來,
而不是使他更軟弱,或將父母兄姊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甚至需索無度、得不到則懷恨在心。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
缺乏中道的智慧,真是可悲。

以中道的智慧來處理事物,應觀察因緣,知道對方的想法、
感覺和需求,並瞭解彼此互動的變化。例如:辦理獎學金,
若只是用清寒證明來決定幫助對象,並不一定就是恰當的,
這種單一的、孤立的判斷標準並不完全符合緣起即空的中道。

如何觀察因緣?這需要進一步經由晤談瞭解其家庭背景、
人格發展,興趣專才,並作適當的生涯規劃輔導,
真正對需要幫助的學生,培養其成為才德智慧兼備的人材,
這是更為理想的作法。由於不拘泥以清寒證明為唯一標準,
打破過份簡化的「證明及審核」的工作模式,
而更能適當地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學生,這就是「空」的智慧。

至於在面對生命中的各種際遇,如何以中道的智慧來應對?

例如,我在工作單位,雖然努力工作,偶而也會有一些瑕疵,
上司不假辭色的責罵,讓我的自尊心嚴重受損,
真恨不得立刻辭職不幹了!但因為工作難覓,
為了這份薪水,只好忍氣吞聲!

憤而辭職或忍氣吞聲這兩種反應模式都是一邊,
都是僵固的、陳腐的、局限的,
沒有中道的智慧!如何是中道的智慧?

同樣地,觀察因緣,放開視野,
不要主觀地認定上司故意藉機羞辱你,
也不要自怨自憐,覺得尊嚴被踐踏,
這些通通都要空掉,然後理智地分析整件事情:

因為你最近有事心煩,注意力不集中而犯錯,
而剛好加上公司的業務緊急,以及上司修養差、
心情壞,所以口不擇言!這就是實際的因緣!
既是因緣生,只要因緣改變,以後覺察力、少犯錯、
業務不再急迫、上司心情好,不就沒事了嗎?
何必憤而辭職,也不用忍氣吞聲,以理性的方式,
中肯的應對,加上平常心就可以了!

只是盡到自己的責任,
那麼,放開對工作表現好壞的過份在意吧!
畢竟沒有絕對的好壞,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然後,還要放開虛妄的「自尊」,
那只是我慢的習性而已,這樣多自在!

那麼,即使哪一天,明明自己沒有錯,卻偏有人找麻煩;
或是自己受到賞識,交付重要任務,
而同事卻因妒忌而冷嘲熱諷、說一些不合實情的風涼話,
也都不必太在意,而能以緣起即空的中道智慧,淡然處之了!

中道的智慧,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端看自己如何用心、如何修持啦!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10:2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517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