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
相宗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
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
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
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
(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
乃一切万有之总称。 一切万有悉皆保持其自性,
常不改变,是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
故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
是为轨生物解。 一切诸法,即森罗万象,
在瑜伽论归纳为六六○法,
世亲更于百法明门论中立百法,
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
此等五位百法,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
玄奘法师西游记
(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无为法之六法外,
其余之因缘所生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 种子,
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色法、
心法等万千诸法之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
(四)阿赖耶缘起 ,
宇宙万有皆由识所变现,色境、声境、香境、味境、
法境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所变现。
乃至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为对象,
变现实我实法之影像。 又诸识之转变有因能变 、
果能变二种。 因能变唯在第八识,
对此而立阿赖耶缘起之名。
(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缘境。
(2)见分,诸识之能缘作用。
(3)自证分,证知见分之作用。
(4)证自证分,更确认自证分之作用。
(六) 三类境 ,即性境、 独影境 、带质境。
(1)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时,
唯以现量如实量知彼境之自相,称为性境。
(2)由于能缘之心妄想分别所变现之境界,
称为独影境。
(3)境相兼带本质,即主观之心缘客观之境,
虽有所依之本质,而非为彼境之自相,称为带质境。
(七)三性,一切诸法之体性相状,
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
(八)五性各别,一切有情本具声闻、独觉、菩萨、
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
本宗复依解深密经无自性品立三时教 ,
以判释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 三时即第一时有教,
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
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
第三时说超越诸法最深远不可思议
中道真实义之最极圆满教,为了义教。
佛学经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
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
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
《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
《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
《大乘庄严经论》、《 分别瑜伽论 》
等十论为支的所谓“ 一本十支 ”为主要典籍。
《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
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
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
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
是为初时我空之说。 第二时空教。
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
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
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 第三时中道教 。
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
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
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此三时教的说法,
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
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
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区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