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n


|
分享:
▲
下面是引用sharron530于2005-04-17 15:01发表的 隔着河岸呼喊的声音: 我在静宜大学中文系开的课,这个学期多了一门名叫「台湾文化概论」的课,两个学分的必修课,开给刚进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这门课,在台湾的众多大学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课程,因此教材匮乏,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书籍。开课前,我大量搜寻相关文献、史籍,发现要在一个学期之内将台湾文化的概略形貌勾勒出来,其实相当困难。台湾的信史,不过四百年,史前史则长达五六千年,宛如长河一般,或隐或现,通过台湾的土地,在时空交替变换的布幕之前,浩浩汤汤,涌动出先人留下的颜面和足迹。要编好这样的教材,与隔着河岸意图辨识对岸呼喊的声音一样不易。
这不禁使我望河喟叹,并且感到惭愧。我从初中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学习中国文化,心目中的长河在海峡对岸,不在脚下的土地,从而小觑台湾。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相较,台湾哪来文化?哪有文化?大概也是我到大学二年级之前的既成之见。长河浩瀚五千年,台湾小焉哉。望着中国文化的长河,总有着烟波苍茫,自惭形秽的感觉。隔着河岸,呼喊中国来入梦,就是年轻时我一路缀英拾华、捧读中国古典经籍的心理写照。
这隔着河岸呼喊,匍伏在中国文化的层波渐浪之前的岁月,由于她的起始于我年轻稚弱的成长期,从而深刻地凿刻了我的生命纹理。通过北诗南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诵读,通过孔孟老庄、史记汉书、文心雕龙以及相关经典的涉猎,年轻的我满足于广博的文化想像之中,并且通过这种想像,感觉我听到的来自长河的、对岸的回声。这回声,钟声一样,悠悠邈邈,让一个生在中国最南方野疆的青年伏地倾听,感动莫名。 ....... 有时候一个文化可以保留在当时 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