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釋尊有一次登上法座準備說法,這時候司儀文殊菩薩就在釋尊座定後,隨即擊響醒堂木喝道:【請諸位認真諦觀法王所說的法!法王的無上大法就是如此!】 文殊菩薩話說完,釋尊亦靜默的離開法座。 (醒堂木原本在向法席上的人示意警訊而用的;且司儀也只在說法完畢時,才會依照禮制這麼樣說) 禪,不能以文字表達;也無法言說!是因為我們太過執著表相,也太過依賴文字,所以便要乎略了真實的禪境,便是自然無為之道。 末學曾引喻自身經歷;有一次,末學到一位長者家作客,席間對於佛道之學多有涉及並廣範討論。 偶然於席中,另一長者責難其子而說:看這茶杯,倘若其中的水是滿的,那麼你想在倒茶進去,便要滿出來了;又如果這茶杯中的茶只有半杯的話,人家說半瓶水特別響呢!末學不諱而言:長者,這一個譬喻原本沒什麼不對,立意也甚好!但是,倘若要以茶杯來比喻的話,為什麼不以水來比喻,它的意境就更好了!長者詢;這話應該怎麼說起?末學答道:長者,且請看看,茶杯的形體已經固定,要改變恐怕很難;他的外形與容量也可以說是固定死的,一個人倘若他的心量與智慧也像這個茶杯一樣,豈不是很糟糕呢!?倘若,我們的心量與智慧如同水一般,這水遍及宇內,無所不在;你將這水倒進什麼樣形體的容器中,它的本質也不改變,只是外形隨順著外境圓轉而已。你看這水,他可以是固體,可以是液體,更可以是氣體,可是它的本質仍就不變。就好像我們人的這一個自性寶藏一樣,那裡是外境所能增損壞滅半分呢!? 禪者云:隨流(緣)認得性。禪,不是高妙的玄談;也不是任何人都聽不懂的話,就顯得深奧!一言一行,一字一句本身就是禪,只是能不能體悟他的而已。所以說是因為我們太過執著表相,也太過依賴文字,所以才乎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