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圖 2.

成觀法師:我們知道孟子是「性本善」,還有西方的盧梭也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本惡」,法家是「性本惡」,
基督教是「性本惡」。因為基督教是「性本惡」,所以猶太教、回教都是「性本惡」。
有人問孔子:「是性善還是性惡?」孔子沒有講善惡,孔子沒有講性善或性惡。一直要到荀子、
孟子以後才講善惡,孔子到底講什麼?孔子是依於《易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易經》是什麼東西?
《易經》是唯物論,有沒有大嚇一跳?中國文化的鋼骨是唯物論。因為唯物論,所以他就不討論心性的問題,
就好像科學家,他那裡跟你管什麼善惡,他只要說x+y,或是化學方程式,或是物理公式,那沒什麼善惡,
講的就是一些現象。為什麼說《易經》講的是唯物論呢?你們有沒有看過老子,
或是《易經》上也是這樣講,這個在哲學上是稱為本體論。本體論,就是講說天地宇宙怎麼樣的形成,
它的根本是什麼,叫做「本體論」。中國文化的本體論就是以《易經》為代表了,後來到老子就更清楚了。
一開始講說「混沌初開」知道吧?這個正好碰巧科學研究也是這樣子,
一切天地萬物要開闊一個星球或是一個太陽系要形成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片迷蒙的一個氣,那叫「混沌」,
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個在科學界是這樣子;但是接下來道家或是《易經》或是儒家都是一樣,
他們是共通的,這也是一種歷史性的反諷,道家跟儒家是共同的根源。「混沌生無極,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開始是「混沌」,就是天地未生的時候一種朦朧的狀態,
然後在朦朧狀態,接著就生比較明潔,生出一個「無極」,然後無極接著就生「太極」,
「太極」再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太極」就是「陰陽」合在一起,
「兩儀」就是「陰陽」分開了,分開以後在生「四相」,
「四相」就是金、木、水、火;金、木、水、火在化成「八卦」,那「八卦」八八六十四,
變六十四卦,所以一切萬物都配全了。從這個來看,我們套一個詞,說「天演進化」,
天地的演化是從這樣子的混混沌沌開始,這樣是什麼東西,這是物質。這些東西也都是物質的東西。
到後來金木水火已經是很清楚了,乃至於到八卦、金木水火、五行都成就了,都還是物質的,
所以中國文化是唯物論,他所謂的道統(法統)是唯物論。這也就為什麼,
因為孔子承襲這一套傳統,所以他就不談心性的問題,因為他是唯物論,所以中國人很講究實際,對不對?
這一方面也就是受唯物論的影響,他就注重實際上所真正現出來的現象,乃至於這個現象,
我們怎麼樣去對付,他這一套東西。中國人實際也不談什麼「玄」,他所有的「玄」,
其實也不「玄」,你知道嗎?他所有的「玄」,這個老子所說「玄之又玄」,那個都不「玄」,
因為都是物質的東西,沒什麼好「玄」的。所以孔子不談心性這樣子,但是到了荀子以後,
可能是受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吧,所以就開始談性惡性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