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17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數位命理街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
推文 x 鮮花 x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天臺小止觀》成觀法師講解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 Posted:2013-07-09 00:33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圖 2.



成觀法師:我們知道孟子是「性本善」,還有西方的盧梭也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本惡」,法家是「性本惡」,
基督教是「性本惡」。因為基督教是「性本惡」,所以猶太教、回教都是「性本惡」。
有人問孔子:「是性善還是性惡?」孔子沒有講善惡,孔子沒有講性善或性惡。一直要到荀子、
孟子以後才講善惡,孔子到底講什麼?孔子是依於《易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易經》是什麼東西?
《易經》是唯物論,有沒有大嚇一跳?中國文化的鋼骨是唯物論。因為唯物論,所以他就不討論心性的問題,
就好像科學家,他那裡跟你管什麼善惡,他只要說x+y,或是化學方程式,或是物理公式,那沒什麼善惡,
講的就是一些現象。為什麼說《易經》講的是唯物論呢?你們有沒有看過老子,
或是《易經》上也是這樣講,這個在哲學上是稱為本體論。本體論,就是講說天地宇宙怎麼樣的形成,
它的根本是什麼,叫做「本體論」。中國文化的本體論就是以《易經》為代表了,後來到老子就更清楚了。
一開始講說「混沌初開」知道吧?這個正好碰巧科學研究也是這樣子,
一切天地萬物要開闊一個星球或是一個太陽系要形成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片迷蒙的一個氣,那叫「混沌」,
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個在科學界是這樣子;但是接下來道家或是《易經》或是儒家都是一樣,
他們是共通的,這也是一種歷史性的反諷,道家跟儒家是共同的根源。「混沌生無極,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開始是「混沌」,就是天地未生的時候一種朦朧的狀態,
然後在朦朧狀態,接著就生比較明潔,生出一個「無極」,然後無極接著就生「太極」,
「太極」再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太極」就是「陰陽」合在一起,
「兩儀」就是「陰陽」分開了,分開以後在生「四相」,
「四相」就是金、木、水、火;金、木、水、火在化成「八卦」,那「八卦」八八六十四,
變六十四卦,所以一切萬物都配全了。從這個來看,我們套一個詞,說「天演進化」,
天地的演化是從這樣子的混混沌沌開始,這樣是什麼東西,這是物質。這些東西也都是物質的東西。
到後來金木水火已經是很清楚了,乃至於到八卦、金木水火、五行都成就了,都還是物質的,
所以中國文化是唯物論,他所謂的道統(法統)是唯物論。這也就為什麼,
因為孔子承襲這一套傳統,所以他就不談心性的問題,因為他是唯物論,所以中國人很講究實際,對不對?
這一方面也就是受唯物論的影響,他就注重實際上所真正現出來的現象,乃至於這個現象,
我們怎麼樣去對付,他這一套東西。中國人實際也不談什麼「玄」,他所有的「玄」,
其實也不「玄」,你知道嗎?他所有的「玄」,這個老子所說「玄之又玄」,那個都不「玄」,
因為都是物質的東西,沒什麼好「玄」的。所以孔子不談心性這樣子,但是到了荀子以後,
可能是受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吧,所以就開始談性惡性善的問題。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09:57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9 08:5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學佛,當行善去惡,
所謂十善也,
種善因得善果也。

善惡和因果
可說是佛法其中重要的基石,
六祖為何會說出
不思善
不思惡
這兩句法語呢?
背後有何玄机呢?

而惠明禪師又悟到些什麼呢?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12:21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9 10:0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01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