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n


|
分享:
▲
下面是引用sharron530于2005-04-18 14:44发表的 姓氏不明: 《中外文学》二月号推出「分歧的意识」专辑,刊出了我的一首诗〈我的姓氏〉。这首诗写于九八年年末,是应专辑编辑全成兄之邀而写的,邀稿函大意是该刊将制作专辑,要我用诗来表现台湾岛上意识与认同的分歧状态。
这样的诗稿,是要用崩云来表诡谲、用乱石来写动荡,用诗来谈论现实议题,用文学来风喻政治,难写之极。我从一九八二年进入报界之后,文学与政治就像乱石崩云一样,难分难舍。在威权年代的检肃之中,写作以及编辑副刊,都带着高度的政治警觉,一方面警觉政治的窥觑文学,一方面也警觉文学的刺讽政治,犹如走钢索者,不时得衡量如何在检肃中潜行偷渡、在偷渡中提防检肃。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横遭检肃的时候,那些恶梦已经随着清晨化为无形;八七年解严之后,我由文学人转为新闻人,编报、撰写社论,政治成为正餐,文学犹若点心,在实际的政治观察中,更加了然台湾政治的综理一切,十二年来每周至少写一篇社论,未尝间断。这将近二个年代的历程,使我深刻体会到意识型态与认同问题在当代台湾的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况乎诗。
但是,我还是勉力把这首诗完成了;除了寄给《中外文学》,也在我的网站「向阳工坊」发表。以「我的姓氏」为题,我虚拟了叫做「A-Wu」的西拉雅平埔族人,一六二四年诞生于南台湾广阔的平野中,历经荷兰、明郑与大清统治,他的名字由呼音「A-Wu」一路被命名为「阿宇」、到被清帝赐姓「潘」名「亚宇」为止,除了父母所赐的「A-Wu」以外,其他的名字都是得自异族统治者。「A-Wu」童年时曾经迷路在麋鹿成群的的群山,目睹荷兰士兵进入台窝湾,十二岁时接受荷兰传教士教育,学习用罗马字拼音的西拉雅语阅读圣经;到了一六六二年三十八岁时,明郑来台,他开始拥有汉人的名,用于「番契」之上,以便让「我耕种的土地,我童年的记忆」都「纸一样被撕掉」;一六八四年,六十岁的老人「A-Wu」已经习惯使用河洛话,会查康熙字典,拥有皇帝御赐的「潘」姓,这时才搞清楚此际他叫「潘亚宇」,童年时叫「A-Wu」,壮年时叫「阿宇」,在油灯点亮的夜里。 ....... 有时候姓氏不明就是要找出来啦 但是有时候时间过得很久 很容易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