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n


|
分享:
▲
下面是引用highb0925於2005-04-26 15:41發表的 [轉貼] 一段清水溪: 雲林濁水溪中游以上分為陳有蘭溪和清水溪。顧名思義,清水溪水理當水清,實際上多半時候它在草嶺一段是泥濁的。為何?熟習台灣環境百年變遷的人,知道箇中道理。歷史是被給定的,無法改變。現實卻是可以被瞭解的,並且因為瞭解,而使得未來我們知道如何與河川水文相處。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很少花費努力來瞭解自己居處的環境事實。於是,頻繁的災害因為無知,而可以被預期。
草嶺大崩山上游的一段清水溪,那泥沙淤積的河道曾經不止一次成為草嶺堰塞湖的湖床,堆積了複雜的河道淤積歷史。如果在河床上鑽一個洞下去,我們可以挖掘出自然的歷史,瞭解地景的長期演化過程。只可惜,我們的社會不會花費龐大資源在認識大自然的事實上,而是將經費用於處理根本無法阻止的崩山,好買賣地方居民一個心理的安穩和政治的『正確性』。不瞭解自然史的政客,文人,媒體工作者,還經常作為不智政策的推手,拿著錯誤的『常識』,應和著學院裡的企業家,胡亂批評與歸咎環境問題,塑造社會對於環境問題的錯誤認知。
基於下游河道工程和橋樑的安全性考量,政府開挖河道,將上回大地震後的草嶺堰塞湖排乾。於是,湖床淤泥重新露出;河道在給定的泥坡上,重新發育。在河邊,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小段狀似基隆河下游曲流的清水溪河段;它是河道發育的天然實驗場,紀錄著自然的道理。不幸的是,至今整個台灣和許多的學院機構,沒有任何專業組織或行政機構願意動用技術和人力,來為這一場難得的自然實驗做詳盡的觀測記錄。 ....... 有時候獨著的水 也會變得很清徹 但是也是要看個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