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4973

|
分享:
▲
Ans: 张九龄当时写这诗的背景: *张九龄乃唐玄宗时期之得力大臣,居宰相之位。他对朝廷竭精尽诚,为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国效命,使唐朝在中叶又得以兴旺起来。可惜,后来奸臣李林甫在玄宗面前造谣中伤,他被眨了官。奸邪当道,唐室无人,国势日下。张九龄有诗叹曰:「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直到安禄山举兵反唐,玄宗怆惶逃至成都,方才怀念起忠君至尽之张九龄。
***
初唐诗人~~张九龄的介绍
张九龄(西元六七三~七四○年),一名博物,字子寿,唐高宗咸亨四年生,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卒。曾祖任官绍州,因家于曲江(广东曲江)。幼聪敏,七岁知属文,十三岁即以书千广州刺史,为刺史所激赏。武周末,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后,九龄举进士,又应策登第,迁右拾遗。宰相张说与之亲重,至叙为昭穆,为之多方延誉拔擢。
既为谏官后,九龄多次上疏,力主整顿人事行政,吏部推重其文学,考试常令九龄参与评定等第,每称平允。累迁中书舍人,参与诏书起草工作,为玄宗所欣赏。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与宇文融、李林甫等人冲突,被劾罢相,九龄亦改任太常少卿,寻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路遥,请放江南,遂累改为桂州都督。后因张说之荐,召还为秘害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既助理张说主持院务,又承受玄宗顾问,所陈多见纳用。开元二十一年(七三三),以中书侍郎本官拜相。翌年,迁中书令。反对边帅张守珪、牛仙客等迁官入相,又曾力劝玄宗诛安禄山,颇忤玄宗意旨,复为林甫所忌,遂于二十四年(七三六)罢相。
翌年,坐罪外放荆州都督府长史。后请归拜墓,遇疾而卒,寿六十八岁。赠荆州大都督,谥文宪。九龄体弱,性躁急,动辄忿詈,但风度文学俱佳,时人推重之,称曲江公而不名。
(以上参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d=1305092914326)
【原诗】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语译】
江南有一种可爱的丹橘树,经历了寒冬后依然碧绿成林。
难道是那个地方的气候终年温暖?其实是这种树自有耐寒的本性。
可以拿它来贡献给尊贵的宾客,奈何进献的道路阻隔重深。
万物的命运是上天注定好的,相遇是种缘分,所以应该抱持着随遇
而安的态度。这是事物循环的道理,无法探寻(天道往复,不是人们所能推求的)。
世人总道种植桃李好处多,但那丹橘难道就不会成荫以供人乘凉吗?
(以上参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1205081519937)
【注释】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方,统称江南。
伊:作其字讲,是指江南。
岁寒心:能耐岁寒的本质。
荐:作进字解。
重深:重阴深处,暗指小人。
运命:时运命数。
循环:往复不己叫循环,此指天道而言。
树桃李:韩诗外传:「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诗评】
丹橘亦具有松柏坚贞的本性,却不获荐享,作者借丹橘比喻自己的贞操,可惜为重阴所阻,不能发展他的抱负,这种际遇只可付之于命运罢了。末二句叹世人只知桃李能成阴,不知丹橘经冬犹绿。知己难逢,古今同慨!
(以上参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d=1205081518887)
【试解】
「藉物抒怀」、「托物明志」一直是中国诗文中常用的笔法,从《诗经》之比兴、屈原藉香草美人以自述以来,咏物诗篇并非以描绘精美为上乘,而是以 物感于心、心融于物为境界,诗人笔下之「物」当可体现其生命,传达其思想、情感,像本诗就是藉着江南丹橘来抒发感怀。 张九龄是南方人,他观察到江南丹橘不同于一般树木入秋即飘零摇落,而是「经冬犹绿林」,用此一「犹」字,可见作者领悟了君子坚贞不变的本心、充满了赞颂之意。 以橘树象征其实渊源有自,屈原的《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早已歌颂橘树坚贞的德性,因此诗人以平易清新的问答语句道出:这不仅是江南「地气暖」,最可贵的是橘树「自有岁寒心」。此「岁寒心」是极富深意的,正是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屈原在〈橘颂〉里又说:「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说橘树有青色、黄色的果实杂揉,色彩灿烂夺目。而且表皮色泽鲜明,内部果肉洁白,就好像是以道义为己任的君子。这样的内外兼美,也就是本诗所谓的「可以荐嘉客」。无奈山川遥阻,如此天地间的「嘉树」,竟无法让人欣赏到他的美好!诗意所呈现的对比,实是深深叹惜怀才不遇的真君子! 继而往深处想,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际遇的不同,而人生的「遇」或「不遇」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寻不出一定的原则。君子能做的只是洁己修身、自尽其道,面对世人只晓得种植桃树、李树,诗人发出感叹「此木岂无阴」?感叹人们不能真正识才、访贤,只是任情的随俗而逐,太盲目也太势利了! 俗世浊流中,众人所好、争相追逐者,未必是好;被人冷落、不得不遇者,未必不好;因为世风日下,道德标准已不复,在无法探寻的运命中,唯有持守一己之清净地,如诗中所谓的「岁寒心」,坚持「横而不流」(屈原.橘颂),成为浊世中的清流!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有余地,篇终语清省。」读这首诗确实语言清新而简练,且诗外有广阔空间让人联想。当时的朝政、诗人的遭遇、人生的态度与运命穷通之理……全诗托物言志,婉而多讽,含蓄深沉,可谓平淡而浑成。
(以上参自:http://epochtimes.com/b5/...869639.htm)
[ 此文章被7104973在2009-11-23 11:25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