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 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 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什麼是道? 《道德經》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道雖然可以被履行(可道), 但其實質行道之法不是恆定不變(非恆道)。
道雖然可以被討論、命名(可名), 然其實質並非恆定不變,是開放的(非恆名)。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謂「一」, 即是所謂的本體論的「本體」、 現代西方的存在哲學的「存在」,此「一」者,即指萬物統一的本質。
「一」本身便不可思議, 因為可思議者必須分辨能思議與不能思議之事物,此 即是分別心,即是「二」,即是「陰陽」,等而下之而有萬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議,是故「道」更加無可言說,無可思議判別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 可指可以實踐的「道路」、理論體系的「根本」, 與此不可言說之「本體」、 更甚於本體之上的超出有無存在的「概念」, 後者即是無法討論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論、 切實可行的事物。
不可用言語表達 《道德經》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對此的解釋是: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來說,這裡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 ;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 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的『道』, 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
由於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 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 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 它是什麼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 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 所以老子在《清靜經》後來寫道: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 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儘管道的本質不可言傳, 但包括《道德經》等典籍都在言說道, 「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 實際上不是在言說道的本質,而是言說道的存在, 即是道的本質雖然無法具體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 但也止於「祂存在」而無法進一步言說。 這和現代西方的存在哲學的「存在先於本質」異曲同工。
衍生萬物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意指「道」是所有創造自然,及自然變化的法則, 是一切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此處,老子道出宇宙發源形成論。道家的太極印正是體現,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道在萬物之中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裡頭,地的法則在天裡頭, 天的法則在道里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展路徑。 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一了。 實際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萬物中。 《說文解字》:「道」,從,從首,謂長行, 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所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 意即面向哪裡,道在哪裡;走到哪裡,道在哪裡。
道與德的關係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 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律,為用。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