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
相宗
本宗教義分項略述如下:(一)萬法唯識,本宗依唯識論,
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
內外二界,物質非物質,無一非心識所變;
能變識有八,所變法則森羅萬象。
(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
乃一切萬有之總稱。 一切萬有悉皆保持其自性,
常不改變,是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
故能成為軌範標準,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
是為軌生物解。 一切諸法,即森羅萬象,
在瑜伽論歸納為六六○法,
世親更於百法明門論中立百法,
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位。
此等五位百法,皆不離識,即唯識所現。
玄奘法師西遊記
(三)種子現行,百法中,除無為法之六法外,
其餘之因緣所生有為諸法,皆從種子生起。 種子,
於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色法、
心法等萬千諸法之功能,猶如草木之種子。
(四)阿賴耶緣起 ,
宇宙萬有皆由識所變現,色境、聲境、香境、味境、
法境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所變現。
乃至末那識,恆以阿賴耶識為對象,
變現實我實法之影像。 又諸識之轉變有因能變 、
果能變二種。 因能變唯在第八識,
對此而立阿賴耶緣起之名。
(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緣境。
(2)見分,諸識之能緣作用。
(3)自證分,證知見分之作用。
(4)證自證分,更確認自證分之作用。
(六) 三類境 ,即性境、 獨影境 、帶質境。
(1)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時,
唯以現量如實量知彼境之自相,稱為性境。
(2)由於能緣之心妄想分別所變現之境界,
稱為獨影境。
(3)境相兼帶本質,即主觀之心緣客觀之境,
雖有所依之本質,而非為彼境之自相,稱為帶質境。
(七)三性,一切諸法之體性相狀,
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三性。
(八)五性各別,一切有情本具聲聞、獨覺、菩薩、
不定、無性等五種種性。
本宗复依解深密經無自性品立三時教 ,
以判釋釋尊一代所說之教法。 三時即第一時有教,
第二時空教,第三時中道教;
前二時為方便未了義教,止於偏有偏空,
第三時說超越諸法最深遠不可思議
中道真實義之最極圓滿教,為了義教。
佛學經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
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
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
《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
《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
《大乘莊嚴經論》、《 分別瑜伽論 》
等十論為支的所謂“ 一本十支 ”為主要典籍。
《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此宗的判教,依據《解深密經》、
《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為
有、空、中道三時。 第一時有教。
為破異生實我之執,於鹿野苑說阿含經等,
昭示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等法,
是為初時我空之說。 第二時空教。
為破除諸法實有之執,在靈鷲山等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等,開示諸法皆空之理,
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
是為第二時法空之說。 第三時中道教 。
為破除執著有空,於解深密等會,
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即心外法無,破初有執;
內識非無,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
是為第三時識外境空之說。 此三時教的說法,
有依釋迦說法年月先後來區分的,稱年月次第;
有依了義與不了義來區分的,稱義類次第;
還有兼年月次第與義類次第來區分的。 區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