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61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數位命理街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04:00 ~ 4:30 資料庫備份中,需等較久的時間,請耐心等候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
推文 x 鮮花 x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悲心與心的真正本質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 Posted:2013-10-30 19:2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心的真正本質就僅僅是我們當下本來的狀態,
它是我們無所造作的自然狀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0-30 19:41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以下是法王演講的內容:
啊!明日我將再度回到印度,

因此今晚是我在紐約市的最後一夜,
我非常高興能在這裡看見各位。
這次活動所發的通告是如此地晚,所做的廣告是如此地少,

看見你們這麼多的人聚集在這裡,感覺是真是美好。
歡迎大家,我要向大家說聲:「札西德列(吉祥如意)。」

(眾人鼓掌)此行是我第二次訪問美國。
在第一次拜訪這個國家時,我非常興奮,

以至於我希望能夠儘快地再度回來,
結果我卻等了三年才盼到來訪的第二次機會,
誰知道我第三次來訪的機會又會是什麼時候呢!

縱然什麼也說不準,但是我覺得我第三次出國訪問的地方,
仍將會是美國。(觀眾熱烈鼓掌)在我首次與此次的訪問中,
受到美國政府與人們的熱誠歡迎,

感覺像是處於一群老朋友當中一樣,
洋溢著溫馨與友愛的感受;對於能有這樣的緣份,
我內心非常感激。在這兩次的訪問當中,

我遇到許多與上一世的大寶法王——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有著深刻因緣的朋友,
內心感覺就像是故友重逢;

因此,第十六世法王所建立起的關係與第十七世所建立起的關係,
它們之間遂有了一種延續。
對我來說,這個經驗讓我的內心生起了一種真正的信心,

讓我認識到,愛與友誼的強大力量,可以由一生延續到下一生。
透過愛和友誼而與他人所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只持續到此生,

還能延續到來生,甚至在來生更歷久彌堅。
這是在與各位相處時,所帶給我的信心。只要虛空日月在,

願吾同樣駐世間傳統佛法中,在提到對眾生的大悲心之修持時,
經常用到如日、月、星辰、天空、大地等象徵,
來比喻我們對眾生的一顆充滿了愛與慈悲的心,

以及永駐世間不棄眾生的誓言。
我們誓願只要虛空繼續存在,只要天空依然有日月,
願我們也同樣駐留在世間上,
帶著慈悲喜捨的心來幫助眾生。願我們與眾生的這個緣份繼續存在。
就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常自忖月亮是愛的守護者;

月亮代表著愛所具有的持久特質,
以及那份人與人之間慈悲喜捨的緣份。因此,

即使我們的身體無法相聚在一起,但在抬頭看到天空中的月亮時,
無論我們是否共處一地,無論我們多久沒有見面,

透過月亮的這個媒介,我們還是能夠感覺到他人對自己的愛,
以及彼此之間的愛。這些都是我們在做慈悲喜捨的修持時所發的祈願。
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夠帶著一個完全清淨的動機來發願,

我們的祈願就不再是一種符號性的象徵,而是能真正地獲得實現。
當我受邀給予今晚的演講時,我告訴主辦者題目隨便他們選,

心想他們應該會給我一個簡單的題目,讓我輕鬆過關;
但是,他們竟然選擇了一個非常困難的題目:

「悲心與心的真正本質」!我現在真應該找到這個主辦者,
然後擺一副臭臉給他們看。但無論如何,

我會盡我所能地為各位講述任何來到我心中關於這個主題的內容。
空性,是任何事情都有機會發生的可能性從小,

我就總是對於美國人對生命的態度有著某種的讚歎。
一直以來,我視美國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同的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

這裡的人對自己的未來可以有非常多的選擇,
並且對於個人自身與未來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幾乎都可以得到允許,能真正地選擇個人的未來。
美國人在選擇個人的未來上,

有著極大的自我決定的能力、識別力與智力。
我認為這與佛法空性與緣起的義理真的很相應。
佛法中空性的見地,並非是指什麼都沒有的一種狀態,

而是指任何事情都有機會發生的可能性。
基本上,它是一種機會,是屬於現實的一部分;

它是在基本上存在的一個空間、一個間隙,在其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這即是佛法中空性與緣起其背後之基本教義。

緣起的法教存在於所有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傳統當中。.
感激眾生的恩德,關心眾生的福祉.我們都不能獨立於他人而生存。

對於我們會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法有完全的自主能力,
因為每一件事情都與其他每一件事情有所關連。
因此,所有我們生命中的事物,
都是依靠著 其他事物、與其他事物互有關連。

不論我們所想的是自身的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想著要更出名、更自由、
更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也好,這一切的一切都與 其他事物有關。

由於萬法互依,因而在生活中與其他事物建立關係時的每一個階段,
我們都有一個與萬法結下善緣的機會。
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建立起能增長善業的正面與和諧的關係。
由於我們自身與一切眾生間有著互依的關係,所以在與他人相處時,

培養一顆慈愛的心是特別地重要。
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有善緣,也有惡緣。

若是我們只關注於他人對我們的傷害的話,
對我們實在是沒有太大的利益。
相反地,若是我們關注的是與他人之間的正面關係時,

它會增長我們內心中的感激與慈悲心,
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為我們帶來利益。因此,非常重要的是,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與他人互依的關係,
感激眾生對我們的恩德,並且關心眾生的福祉。

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我們可以透過夫妻、或者是伴侶的相處,

來看到人與人之間互依的關係是如何地運作。
譬如說,伴侶當中有一個人的脾氣不好,他經常會生氣,

會將憤怒發泄到另一半的身上。
而這個另一半可能也會變得對伴侶的憤怒感到生氣,

就這樣兩個人便開始對對方產生憤怒的回應,
就這樣一來一往,彼此變得愈來愈憤怒,最後鬧的醜陋不堪。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試著改變、轉化我們的回應,

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這麼想:對

我們發怒的伴侶其實是受到他自己煩惱的左右,
而沒有完全自我控制的能力。他處於某種情境當中,

而迫使他以這種情緒化的方式來回應我們;
這裡的背後其實都有許多的原因。

這是我們可以謹記在心的要點,
它可以幫助我們做出跟往常不一樣的回應。
好比是,若有人拿一個棍子來打我們的頭,

我們並不會對棍子生氣,而是對拿著棍子的人生氣。
同樣地,若是我們的伴侶對我們生氣,我們也不應該對他生氣,

因為他是受到煩惱與不識自心本質之無明的擺佈,
這些才是他憤怒的根源。當這樣地去思維時,

我們便能夠以一種更為正面的嶄新方式來做回應,
並且將這些憤怒的時刻視為是教導另一半新知識的好機會,

利用它們來將彼此的關係導往更正面的方向。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我們就真的有機會將彼此的關係改善。

同時,當我們看到他人真的是處於一種無力的狀態,
沒有自主的能力與自由時,我們會開始變得更關心他們的福祉,

而不至於耽溺於當下暫時的不快。
因此,要更關心他人的福祉其實很簡單,它一點都不困難,

只要能看到這個正在發怒的人的無力感,
看到他其實是受到 其他力量的控制。若是這個人有自由的意志,

是在對自身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下,
而做出傷害我們的事情的話,我們或許可以責備他;

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若能看透這點,
我們便能夠對他人的福祉愈來愈關心。因此,非常重要的是,

我們應該要試著花大量的精力來這麼看事情、
看待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在這麼做時,

我們也要懂得放鬆自己。如果我們能夠放鬆下來,
平靜地看到這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它就能夠幫助我們轉化我們的反應。悲心的培養是有階段次第的總之,
悲心是我們為了要解脫眾生免于痛苦所生起的一念心。

它同時是隨時準備好,等著要帶給眾生更多快樂的心,
令眾生得以受用更多更深刻的快樂。

我們可以階段性地來培養這樣的心,讓它能夠愈來愈增盛。
首先,我們可以由思維自身的欲求開始,我們都希望免于痛苦、

獲得快樂,從這麼一個簡單的確認出發,
我們將認知的範圍一步步階段性地擴大。

第一步便是認知到我們的父母親友,他們也同樣希望免于痛苦、
獲得快樂,這即是他們最基本的欲求。

下一步,我們將所思維的範圍再擴大,
認識到我們親朋好友他們的親友也同樣希望免于痛苦、獲得快樂。
最終,我們就能夠意識到一切有情眾生都有相同的欲求。

由這個方式,當我們這樣地去想到眾生時,
你的心量就會變得非常的廣大,也就能夠生起強烈的心願,

希望解除眾生的痛苦,帶給眾生他們能夠受用的快樂。
依照當下的每一個情境,培養隨時準備好要助人的意願
當我們想到佛法中教導我們要去利益一切眾生時,

可能會把自己的標準設得太高。我不覺得你有可能有這麼一刻,
你可以自己告訴自己說:「我已經圓滿了一切眾生的利益」。

所謂的「要去利益一切眾生」的意思,
指的比較是要去面對、處理在你眼前正發生的苦樂情境,

以及當下所涉及到的人與事。
因此,我覺得,若是你能夠以一顆開闊的心,

隨時準備好來幫助眾生減輕他們的痛苦;或者是以一顆歡喜心,
隨時準備好來幫助眾生增長他們的快樂,

這即是圓滿一切眾生之利益的真正意義。
基本上,我們是依照當下的每一個情境,

進一步培養隨時準備好要助人的意願,
進一步開展希望眾生當下離苦得樂的心。
不論遇到的情境是苦、是樂,

我認為這是所謂的「圓滿一切眾生的利益」的真正意思,
而不是說我們要在同一時間內,圓滿每一個眾生的利益。

因此之故,悲心永不停止運行。
真正的悲心總是在運行,總是處於一種隨時準備好的狀態
真正的悲心總是在運行,總是處於一種隨時準備好的狀態。

我們通常認為的悲心是時有時無;
可能在看見一個人在極度的痛苦下,我們生起了悲心,

然後做了一些事情。當時過境遷後,
我們的悲心也就隱匿不見了。真正的悲心並不是這樣。
當然了,悲心它並不是一個具有形體的東西,

但是我真覺得可以這麼說:悲心是總是在運行,
總是隨時準備好採取行動。

因此,不論我們眼前或是內心當下的情境是苦是樂,悲心它一直都在。
若是在任何時刻,我們都能夠保有這種永遠運行、

永遠活躍的悲心的話,這才是真悲心。
心的真正本質,簡單到令人無法相信的地步.................................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07-11 14:33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7-11 14:2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92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