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以下是法王演讲的内容: 啊!明日我将再度回到印度,因此今晚是我在纽约市的最后一夜,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看见各位。 这次活动所发的通告是如此地晚,所做的广告是如此地少,看见你们这么多的人聚集在这里,感觉是真是美好。 欢迎大家,我要向大家说声:「札西德列(吉祥如意)。」(众人鼓掌)此行是我第二次访问美国。 在第一次拜访这个国家时,我非常兴奋,以至于我希望能够尽快地再度回来,结果我却等了三年才盼到来访的第二次机会, 谁知道我第三次来访的机会又会是什么时候呢!纵然什么也说不准,但是我觉得我第三次出国访问的地方, 仍将会是美国。(观众热烈鼓掌)在我首次与此次的访问中, 受到美国政府与人们的热诚欢迎,感觉像是处于一群老朋友当中一样,洋溢着温馨与友爱的感受;对于能有这样的缘份, 我内心非常感激。在这两次的访问当中,我遇到许多与上一世的大宝法王——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有着深刻因缘的朋友, 内心感觉就像是故友重逢;因此,第十六世法王所建立起的关系与第十七世所建立起的关系,它们之间遂有了一种延续。 对我来说,这个经验让我的内心生起了一种真正的信心,让我认识到,爱与友谊的强大力量,可以由一生延续到下一生。 透过爱和友谊而与他人所建立起的关系,不仅只持续到此生,还能延续到来生,甚至在来生更历久弥坚。 这是在与各位相处时,所带给我的信心。只要虚空日月在,愿吾同样驻世间传统佛法中,在提到对众生的大悲心之修持时,经常用到如日、月、星辰、天空、大地等象征, 来比喻我们对众生的一颗充满了爱与慈悲的心,以及永驻世间不弃众生的誓言。我们誓愿只要虚空继续存在,只要天空依然有日月,愿我们也同样驻留在世间上,带着慈悲喜舍的心来帮助众生。愿我们与众生的这个缘份继续存在。 就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常自忖月亮是爱的守护者;月亮代表着爱所具有的持久特质, 以及那份人与人之间慈悲喜舍的缘份。因此,即使我们的身体无法相聚在一起,但在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月亮时, 无论我们是否共处一地,无论我们多久没有见面,透过月亮的这个媒介,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爱, 以及彼此之间的爱。这些都是我们在做慈悲喜舍的修持时所发的祈愿。 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带着一个完全清净的动机来发愿,我们的祈愿就不再是一种符号性的象征,而是能真正地获得实现。 当我受邀给予今晚的演讲时,我告诉主办者题目随便他们选,心想他们应该会给我一个简单的题目,让我轻松过关; 但是,他们竟然选择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悲心与心的真正本质」!我现在真应该找到这个主办者, 然后摆一副臭脸给他们看。但无论如何,我会尽我所能地为各位讲述任何来到我心中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 空性,是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发生的可能性从小,我就总是对于美国人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某种的赞叹。 一直以来,我视美国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这里的人对自己的未来可以有非常多的选择, 并且对于个人自身与未来想要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可以得到允许,能真正地选择个人的未来。 美国人在选择个人的未来上,有着极大的自我决定的能力、识别力与智力。我认为这与佛法空性与缘起的义理真的很相应。 佛法中空性的见地,并非是指什么都没有的一种状态,而是指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发生的可能性。 基本上,它是一种机会,是属于现实的一部分;它是在基本上存在的一个空间、一个间隙,在其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即是佛法中空性与缘起其背后之基本教义。缘起的法教存在于所有佛教大乘与小乘的传统当中。. 感激众生的恩德,关心众生的福祉.我们都不能独立于他人而生存。对于我们会发生什么事,我们都无法有完全的自主能力,因为每一件事情都与其他每一件事情有所关连。因此,所有我们生命中的事物, 都是依靠着 其他事物、与其他事物互有关连。不论我们所想的是自身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想着要更出名、更自由、 更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也好,这一切的一切都与 其他事物有关。由于万法互依,因而在生活中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时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一个与万法结下善缘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建立起能增长善业的正面与和谐的关系。 由于我们自身与一切众生间有着互依的关系,所以在与他人相处时,培养一颗慈爱的心是特别地重要。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善缘,也有恶缘。若是我们只关注于他人对我们的伤害的话,对我们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利益。 相反地,若是我们关注的是与他人之间的正面关系时,它会增长我们内心中的感激与慈悲心,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为我们带来利益。因此,非常重要的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与他人互依的关系, 感激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并且关心众生的福祉。带着慈爱的动机,有意识地让我们的回应趋于正向 我们可以透过夫妻、或者是伴侣的相处,来看到人与人之间互依的关系是如何地运作。 譬如说,伴侣当中有一个人的脾气不好,他经常会生气,会将愤怒发泄到另一半的身上。 而这个另一半可能也会变得对伴侣的愤怒感到生气,就这样两个人便开始对对方产生愤怒的回应, 就这样一来一往,彼此变得愈来愈愤怒,最后闹的丑陋不堪。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试着改变、转化我们的回应,带着慈爱的动机,有意识地让我们的回应趋于正向。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想:对我们发怒的伴侣其实是受到他自己烦恼的左右, 而没有完全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处于某种情境当中,而迫使他以这种情绪化的方式来回应我们; 这里的背后其实都有许多的原因。这是我们可以谨记在心的要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跟往常不一样的回应。 好比是,若有人拿一个棍子来打我们的头,我们并不会对棍子生气,而是对拿着棍子的人生气。 同样地,若是我们的伴侣对我们生气,我们也不应该对他生气,因为他是受到烦恼与不识自心本质之无明的摆布, 这些才是他愤怒的根源。当这样地去思维时,我们便能够以一种更为正面的崭新方式来做回应, 并且将这些愤怒的时刻视为是教导另一半新知识的好机会,利用它们来将彼此的关系导往更正面的方向。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就真的有机会将彼此的关系改善。同时,当我们看到他人真的是处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没有自主的能力与自由时,我们会开始变得更关心他们的福祉,而不至于耽溺于当下暂时的不快。 因此,要更关心他人的福祉其实很简单,它一点都不困难,只要能看到这个正在发怒的人的无力感, 看到他其实是受到 其他力量的控制。若是这个人有自由的意志,是在对自身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下, 而做出伤害我们的事情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责备他;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若能看透这点, 我们便能够对他人的福祉愈来愈关心。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要试着花大量的精力来这么看事情、 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在这么做时,我们也要懂得放松自己。如果我们能够放松下来, 平静地看到这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它就能够帮助我们转化我们的反应。悲心的培养是有阶段次第的总之, 悲心是我们为了要解脱众生免于痛苦所生起的一念心。它同时是随时准备好,等着要带给众生更多快乐的心, 令众生得以受用更多更深刻的快乐。我们可以阶段性地来培养这样的心,让它能够愈来愈增盛。 首先,我们可以由思维自身的欲求开始,我们都希望免于痛苦、获得快乐,从这么一个简单的确认出发, 我们将认知的范围一步步阶段性地扩大。第一步便是认知到我们的父母亲友,他们也同样希望免于痛苦、 获得快乐,这即是他们最基本的欲求。下一步,我们将所思维的范围再扩大, 认识到我们亲朋好友他们的亲友也同样希望免于痛苦、获得快乐。 最终,我们就能够意识到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相同的欲求。藉由这个方式,当我们这样地去想到众生时, 你的心量就会变得非常的广大,也就能够生起强烈的心愿,希望解除众生的痛苦,带给众生他们能够受用的快乐。 依照当下的每一个情境,培养随时准备好要助人的意愿 当我们想到佛法中教导我们要去利益一切众生时,可能会把自己的标准设得太高。我不觉得你有可能有这么一刻, 你可以自己告诉自己说:「我已经圆满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所谓的「要去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思, 指的比较是要去面对、处理在你眼前正发生的苦乐情境,以及当下所涉及到的人与事。 因此,我觉得,若是你能够以一颗开阔的心,随时准备好来帮助众生减轻他们的痛苦;或者是以一颗欢喜心, 随时准备好来帮助众生增长他们的快乐,这即是圆满一切众生之利益的真正意义。 基本上,我们是依照当下的每一个情境,进一步培养随时准备好要助人的意愿,进一步开展希望众生当下离苦得乐的心。 不论遇到的情境是苦、是乐,我认为这是所谓的「圆满一切众生的利益」的真正意思, 而不是说我们要在同一时间内,圆满每一个众生的利益。因此之故,悲心永不停止运行。 真正的悲心总是在运行,总是处于一种随时准备好的状态 真正的悲心总是在运行,总是处于一种随时准备好的状态。我们通常认为的悲心是时有时无; 可能在看见一个人在极度的痛苦下,我们生起了悲心,然后做了一些事情。当时过境迁后, 我们的悲心也就隐匿不见了。真正的悲心并不是这样。 当然了,悲心它并不是一个具有形体的东西,但是我真觉得可以这么说:悲心是总是在运行, 总是随时准备好采取行动。因此,不论我们眼前或是内心当下的情境是苦是乐,悲心它一直都在。 若是在任何时刻,我们都能够保有这种永远运行、永远活跃的悲心的话,这才是真悲心。 心的真正本质,简单到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07-11 14:33重新编辑 ]
|